戴敦邦《红楼梦》连环画的诗意美
戴敦邦《红楼梦》连环画取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他“以绘画的形式演绎的读后感”。戴敦邦炉火纯青的水墨笔法将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妙旨雅韵、美致诗情。无论从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从描绘出的画面,他创作的《红楼梦》连环画蕴含着一种诗意之美。
一、 题材内容体现诗意
中国第一套《红楼梦》连环画1954年出版。由戴敦邦参与的《红楼梦》连环画,是继1954年后的第二套。他的第一版是1981年9月至1982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套连环画为64开本,共16本,依序分别是《乱判葫芦案》、《宝黛初会》、《鸳鸯抗婚》、《黛玉葬花》、《宝玉受笞》、《二进荣国府》、《潇湘惊梦》、《金桂之死》、《黛玉焚稿》、《查抄贾府》、《巧姐避祸》和《宝玉出走》。“改编者有杨根相、钱志清、吴其柔等,封面全部由戴敦邦用国画绘制,内页由戴敦邦、杨秋宝、丁世弼等人绘画。”(姜今 著,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M),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第94页)戴敦邦等绘画者以选择典型的画面叙述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描绘过程中突出体现了《红楼梦》的艺术审美与内在精神。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戴敦邦所绘的《红楼梦故事》(60开本,24开本)。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主要由丁世弼、戴敦邦等绘的
“红楼梦人物系列连环画”(横32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人物画谱》、《戴敦邦新绘本全本红楼梦》。在这之前,戴敦邦先生为外文版《红楼梦》作插图二十四幅,这本书由杨宪益、戴乃迭翻译,外文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是首次印行海外英文版的《红楼梦》。这些版本的连环画标志着《红楼梦》插图艺术再上一个台阶。
《红楼梦》是一部诗性化小说,不仅表现在运用神话、梦境烘托神秘的诗性氛围、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琴棋诗画等艺术活动点染诗意的情趣,是它诗性美的直接体现,对场景人物的诗化描写使小说充满了空灵。散文形式的小说文本,诗性的艺术意境,使小说写人状物尽显诗情;携诗入文、化以诗境,文显诗性;优美的诗境与人物的悲惨结局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加大了对龌龊现实的否定。引人入胜的诗意的营造正是《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而戴敦邦将《红楼梦》这部诗性化小说作为自己绘画所要表现的题材,自然让这套连环画从头至尾洋溢着诗意之美。
二、 绘画手法――水墨之法表现诗意
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它兴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民间俗称“小人书”。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出版部门担任连环画的绘制工作。戴敦邦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然后加入到了庞大的连环画专业创作队伍中。连环画在繁荣时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中运用国画的水墨、彩墨、工笔与单线处理的装饰表现手法更是充满传统味道。
戴敦邦的《红楼梦》插图,采取了传统的彩墨手法,浓淡交施,犹喜湿墨,渲染而成不同的景物,“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清冷月色、雨后庭院、栏外芭蕉、转身飘动的衣裙丝带,作者有心却似无心对气氛、色调创造潜心追求的意境,使作品气晕横生,平添笔墨意趣。插图中翰墨淋漓,苍而润的墨色韵味制造出深邃、开阔的曼妙画面。
写意水墨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疏略几
戴敦邦《红楼梦》连环画的诗意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