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九课。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改写而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准备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石万支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教学时,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为学生打开学习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古典名著的兴趣。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这是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理解课文,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紧扣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验
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此深化理解课文,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学法主要以品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和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四)、拓展延伸、回归主题
1、
2、
3、
4、
5、
辅助课件
拓展延伸、回归主题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板书设计
19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pk 周瑜:自叹不如
知天文 三天后大雾漫天,江上连
面对面斗看不清
知周瑜心心胸狭窄
识人心知鲁肃人忠厚守信
识曹操性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一字排开船头船尾朝向
逼近
草船借箭4346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