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时期:民间与新文学的生成
——以《歌谣》
1
“歌谣”的含义
此处所说的歌谣有两层含义
1.《歌谣》周刊
《歌谣》周刊为核心的“歌谣运动”
2
“歌谣”运动
发生时间:1918年—1925年
发起人:刘半农、胡适、周作人
性质:近世歌谣征集和研究运动
3
《歌谣》的兴起及特点
刘半农于1918年1月在北京大学首倡
支持者: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蔡元培
歌谣征集方法:号召教职员学生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寻找搜集;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将各地方学校和教育团体组织到运动中来
征集特点:
“真”:不用官话修改俗话和方言
“文艺性”:自然有韵味
4
《歌谣》的意义
《歌谣》周刊的创办、发展史“五四”时期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文学运动的显著标志。
围绕《歌谣》周刊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探讨以《歌谣》周刊为核心的“歌谣”运动向“五四”新文学提供新的思想经验,参与“五四”新文学的建设。
5
“‘五四’是一个以刊物为中心的文学时代” ——陈平原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建设》、《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星期评论》、《浙江新潮》……
6
思考: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如此关注“歌谣”这一长久以来不被重视的民间文学样式?
7
《歌谣》中歌谣的类别
情歌
妇女生活与情感(居多)
民间大众日常生活情景和生活态度
儿歌(居重)
8
从《诗经》看《歌谣》
从《诗经》国风到汉乐府民歌,魏、晋、唐的民间诗歌等,历朝历代都会有官府到民间“采风”,而“采风”所得成果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当时的诗歌风范
官府采集诗歌有其直接的政治目的,统治者以“歌谣”来分析民心、民情和统治效果
9
晚晴“诗界革命”
以俗语、俗字入诗
“辛亥革命”时期“开民智”
以歌谣简单、直接的方式教化人民
“五四”时期
民族意识觉醒;《新青年》提出“科学”和“民主”
* 歌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受到了重视
10
20世纪民间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