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林金桐教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林金桐教授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林金桐教授的故事作者:胡炜追溯林金桐校长的经历,令人感触良多: 1969 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一所乡村中学当了 8 年的中学老师; 197 8 年, 32 岁的他考到北京邮电学院,成为“文革”后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叶培大先生的第一批研究生, 在北邮学习和工作了 7年; 1985 年, 在北邮做了 4 年讲师的他来到英国南安普敦大学, 跟随国际著名的光通信权威甘柏林教授攻读博士, 并先后在该校和伦敦大学英皇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8 年; 1993 年,他再度回到北邮,从无线系的副主任到校长, 一转眼又是一个 8年。在4 个七八年中该蕴涵着多少人生的感悟和真谛呢?林校长自己是这样说的──一、人生信条: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对于人生, 林金桐讲, 我最喜欢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这是他做人的准则, 也是他人生的信条。 1991 年,林金桐当选为全英中。在就职演讲中, 他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原则:“大家愿意让我当学联主席, 我就要按我的想法、判断去做。学联要遵守一条原则: 要有利于祖国、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学联每个成员、有利于中英友好。”在众多留学生团体中,他第一个提出“留学国外,服务国内”的口号, 筹备组建了第一个中国学者学生的科技协会———全英光电子学会,他出任副理事长。林金桐任北邮校长后, 每年都要和学生进行两次大范围的面对面的恳谈。恳谈会上, 他幽默精彩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每一位年轻的学子。他总是把每一次恳谈会当作与学生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机会, 希望能用发达国家一些先进青年的意识来熏陶、培养学生, 因为这是对社会、国家和学生都有益的事情,也是校长的一份责任。同样是在北邮, 从推行改革的一开始, 他就强调改革要利于学校的绝大多数人, 要符合大家的长远利益。当系主任时改革, 当校长时改革, 他都有一句话:“队伍不散, 收入不减。”他说这是从“福利经济学”中学来的。因此北邮整个改革的推动都是比较平稳的。说到“为而不争”, 林金桐说他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当老师, 他不但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 反倒是干得有声有色:8 年里, 他为穷乡僻壤的乡村培养了大学生,为乡村中学装上了电灯,方圆百十里地,他第一次奏响了手风琴优美的旋律,他组织了乡里的第一支学生合唱队, 还组织过全县的田径运动会和游泳比赛, 训练过县青少年乒乓球代表队。对他来说,生活似乎从来都是那样的充实和快乐。后来报考北大理论物理的研究生,成绩虽好,但因名额有限,老师告诉他说北邮有位叶培大教授,搞光通信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希望你到他那里去。就这样从物理学科转向了通信技术。到准备出国了, 大家都争着去美国、去加拿大, 他收到的是去英国的通知, 因为他的英语考试成绩是最好的, 朋友们甚至怀疑他是被人“调包”了, 他却一声不响申请了去英国的签证, 选择了一位权威教授, 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要回国了, 他也曾谋求去深圳、去上海或到香港去发展, 后来北邮希望他能回学校,他就回来了。《道德经》中的“为而不争”自然有它高深莫测的内涵, 林金桐没有展开他对这四个字的诠释,只是简单地说: “‘为’就是做事, ‘不争’就是不搞鬼。”二、家庭教我善良 19

林金桐教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