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三国演义》的登场,我们才看到了明代的主要作品。 第一节 成书、作者和版本一、章回小说大概: (一)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主要的、完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首位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二)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次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和历史评判。
二、成书过程:是世代累积型的过程。 1、三国故事的主要来源: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这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学价值《三国志注》更大。作为文学创作,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2、宋代已进入文字记载阶段,开始广泛流传,并出了两个特色。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苏轼的《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
3、元代的三话》,主要贡献:人物性格基本形成和小说框架逐步定型。
在金、元时期,舞台上上演了大量的三国戏。
著名的有《单刀会》、《西蜀梦》、《三战吕布》、《赤壁鏖战》。这些剧不但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而且确立了蜀汉人物的中心地位。人物的性格特征已经形成:孔明之智、曹操之奸、刘备之仁、张飞之猛。
4、最后写定者罗贯中,他在戏曲和平话的基础上,博采正史《三国志》、《三国志注》和《资治通鉴》,再加上民间传说、个人生活经验和艺术才能,将八万字的评话,写成了七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创造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的艺术形式。
5、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作了较大的加工整理。简称为《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后来通行的本子。
一、作者: 罗贯中
名本,号湖海散人,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第二节 故事梗概一、基本情节: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此,其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全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三国盛衰历史。全书分四大部分: (一)魏武挥鞭。从黄巾起义(群雄纷争)到曹操平定北方。(一至三十三回)主写曹。两次机会给了各路英雄豪杰起事的理由。一次是黄巾起义,一次是董卓造反。平息之后,各路诸侯相互拼杀,最后由曹操统一北方。
1、魏、吴、蜀三家初起(1——2回)。 主写曹以黄巾起义为引子,引出各路英豪。 其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聚事, 其二,曹、孙坚起事。 2、诸侯伐卓(3——9回)。 其一,董卓所为。董卓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火烧洛阳。(何进引狼入室,招董卓) 其二,联军伐卓。没有结果 其三,巧使连环。 王司徒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卓。中国的美女之所以美,因为她们承担了许多额外的政治任务。西施、王昭君无不如此。
3、诸侯混战、曹定北方(10——33回)。 这三家中,曹操抢的了先机,孙坚得到了地利,刘备赢得了名声。 其一,曹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破袁术、败袁绍、平定北方。 其二,孙坚死,孙策投奔袁术,借兵下江南统一江东,建立吴国。 其三,刘备是流亡政治家。事曹、投袁绍、奔刘辟、依刘表,四处奔波。
(二)赤壁之战。(34——50回)主要展示魏吴之争。是一场改写历史的重要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争。主写吴。 1、曹军压境。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亲率八十几万大军兵临吴国,希望尽快地铲除最后一个劲敌。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不但曹操这样认为,吴国上下一片哀鸿,哗声一片,形势非常严峻。
“三绝”:义绝关羽、智绝诸葛、 奸绝曹操
第一节三国演义(1-10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