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 “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从表现手法入手下一页卜算子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刚被贬到黄州,寓居在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著名学者唐圭璋: 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 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 托鸿以见人。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两句,先点出一位独来独往的“幽人”形象,随即引出孤鸿, 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孤鸿,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手法:托物言志。幽人和孤鸿都是孤独清高的形象,实际上幽人是写作者自己,孤鸿也是写作者自己,借孤鸿来表明心志。 2、寒枝可栖,却不是孤鸿想要长久停留之处。作者被贬黄州,说明黄州也不是作者理想的栖身之所,表明作者孤独的处境和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的品格。定风波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 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小序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什么叫张本?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 想心中事, 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
苏轼诗词_图文-精品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