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人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从这两件事开始讲起。
1975年1月2日,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建的收容所内,特蕾莎修女正在安抚病人
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有个焚尸场,就建在
1
恒河边上。一天下午我来到此处,正赶上一家人送别亲人。死者是位老人,赤裸着身体直挺挺躺在床上,他的儿子正在给老人全身涂油,亲戚朋友们则站在一旁聊天,表情平静,好似正在野餐。一头牛慢慢走过来,偷吃花圈上的小黄花,几只野狗在人
2
群中窜来窜去,摇尾乞食。
距离此地几米远的地方,一堆柴火正在熊熊燃烧,空气中充满了怪异的味道。死者的衣服早就烧光了,露出的两条小腿被大火烤得通红。突然,一条小腿从膝盖处断开,垂到了地上,焚尸工人见状立即走过去,用一
3
根长木杆把那条腿掀起来,重新放到火上烧。
印度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极为奇特,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例。当年特蕾莎修女正是对这种态度非常不满,下决心要改变它。而披头士乐队则正相反,被印度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迷住了,专程前来朝拜。
4
印度人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从这两件事开始讲起吧。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必须从加尔各答开始讲起。
如果说新德里的地位相当于北京,孟买相当于上海,那么加尔各答
5
就相当于广州,当年英国人就是从这里进入印度的。打头阵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打破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的垄断地位,英国人选择了西孟加拉邦作为突破口,加尔各答是印度内陆通往孟加拉湾的重要港口,东印度公司以此为基地,开始和印度
6
人做生意。1757年,一次偶然事件引爆了“普拉西战役”,这场战役就像鸦片战争一样,打开了大英帝国进入印度的大门,从此印度正式成为英属殖民地,定都加尔各答。可惜这里的气候和广州一样炎热潮湿,导致蚊虫肆虐,传染病频发,最后把
7
英国人折腾得实在受不了了,这才迁都德里。
在普通印度人心目中,加尔各答是印度的文化中心,不但盛产哲学家和电影导演,印度仅有的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泰戈尔、物理学家拉曼和特蕾莎修女)也都住在加尔各答。但是对于欧洲游
8
客来说,加尔各答是贫穷的形象代言人,来加尔各答旅游就是为了参观贫民窟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特蕾莎修女,这位197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加尔各答开办的“垂死者收容所”等一系列慈善机构吸引了众多西方媒体的关注。
9
这家收容所位于加尔各答最大的印度教寺庙“加里神庙”的旁边,非常好找,但是进来参观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游客,印度人极少。收容所门前有很多乞丐在讨饭,其中不乏残疾人。还有几个人裹着毯子睡在收容所的大门外,不知道他们是流浪汉
10
特蕾莎与披头士(袁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