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鞭杆溯源与保护措施研究
张智+张育存
摘要:山西地区是西北文化的一块沃土,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山西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风格,而鞭杆又是山西地区传统武术的一块瑰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山西鞭杆的发展渊源、特点、价值进行研究,并从山西鞭杆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这对于发展鞭杆运动、丰富山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西鞭杆;发展;价值;保护
G80-05 :A :1008-2808(2015) 05-0064-04
鞭杆又称短棍,木质坚韧、结实,一般用当地的梧柳或者榆树的枝条制成。~,直径约2cm。棍的粗头为把端,棍的细头为梢端,略细于把端或与把端同粗。古时候人们牧马或牧羊时用鞭杆驱赶马匹和羊群,在清朝及民国年间由于中原内地饥荒严重,山西、陕西等地居民往长城以北,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迁徙,这就是著名的“走西口”。在“走西口”时,劳动人民把鞭杆当做辅助行走的拐杖,当做挑行李的担子以及与沿路土匪、强盗打斗的武器。在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鞭杆的分布从北到南,范围极广,尤以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以及宁夏等西北地区最为流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北边陲。山西鞭杆拥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从晋南到晋北鞭杆套路不下几十种,而且很多套路由本地产生和创编。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多,鞭杆运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对山西鞭杆的套路来源、传承情况、特点、价值、发展情况做出了较为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旨在展现山西鞭杆的独特魅力,促进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蓬勃发展。
1 鞭杆的发展渊源
鞭杆的起源
在约3000年前,秦人先祖在秦岭山脉地区及天水放马滩为周王室牧马,后经过数年的发展这里成为秦王朝的建国地点。秦人在长期的牧马过程中口中唱着牧歌,驱赶着白己所骑的马匹及其白己两侧的马匹,为了能够控制到白身范围之外的一些马匹及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就需要借助T具,而长的器械未能达到驱赶功效,经过长期的尝试,短棍对驱赶马匹效果显著,鞭杆便由此产生。鞭杆在秦人的牧马过程中,一方面起到马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保护牧马人的人身安全。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诸国的许多文化及日用品传人中原内地并迅速流行开来,鞭杆在这一时期
也传人山西地区并迅速成为劳动人民放牧、驱赶牲畜的重要T具。
山西鞭杆的套路来源及传承情况
晋南 山西的鞭杆套路一方面来白外地的拳师,另一方面由本地人产生和创编。晋南顺手鞭相传是由山东游客少林派武术家所传;洪洞县的子母鞭由山东镖师雷振威在行镖过程中路过洪洞县,将该鞭法传于洪洞县武师赵乾坤,鞭杆对练是由徐凤山、程涌泉二人传授;晋东南沁源县的齐眉鞭、九连环鞭是由山东赶驮人王天坤所传;运城市的纽丝鞭是由原云龙传授;沁源县的齐眉鞭、九连环鞭是由郝世恭、郝起荣传授,陀螺鞭是由郝言孝传授,七星鞭是由牛凤鸣传授。
晋中 晋中地区太原的十三鞭由郝学儒传授,舞花鞭是由银连芝传授,陀螺鞭、简化鞭杆、鞭杆对打是由山西大学陈盛甫传授,而陈盛甫的陀螺鞭则由张含之师傅传授;榆次市的盘龙鞭是由赵云武传授;
山西鞭杆溯源与保护措施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