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K 城镇道路工程
1K 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
一、城镇道路分类
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年) 表 1K
道路等级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砌块路面
快速路
15
30
—
主干路
15
30
—
次干路
15
20
—
支路
10
20
10(20)
注:砌块路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时,设计年限为 10 年;采用石材时,为 20 年。
二、城镇道路分级
按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服务功能,将城镇道路分为四个等级:
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应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
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
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结合主干路组成干路网。
支路:为次干路与居住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一)按路面结构类型分类
(1)沥青路面——适用于各交通等级道路(沥青混合料面层)及中、轻交通道路(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2)水泥混凝土路面——适用于各交通等级道路。
(3)砌块路面——适用于支路、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与步行街。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
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AC、AM、AK、SMA、OGFC……)
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考点】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一、结构组成
(一)基本原则
(1)城镇沥青路面道路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组成,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但层数不宜过多。
(2)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而对路面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大于或等于 ;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 ~。
(4)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级路面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
(5)基层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二)路基与填料
1.路基分类
路基断面形式有:
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
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分全路堑、半路堑、半山峒三种);
半填、半挖——横断面一侧为挖方,另一侧为填方的路基。
2.路基填料
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的细粒土,不适于做路基填料,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P18:不应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填土内不得含有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 100mm 的土块应打碎。
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基顶面标高。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基填料。同时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基顶面不平整程度而定,一般 100~150mm。
(三)基层与材料
(1)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路基。基层可分为基层和底基层。
(2)排水基层:湿润和多雨地区。
底基层:未设垫层且路基填料为细粒土、黏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或者为细粒土(承受中等交通)时。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等。
(3)常用的基层材料:
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属于半刚性基层,包括石灰稳定土类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石灰粉煤灰钢渣稳定土类基层、水泥稳定土类基层等,其强度高,整体性好,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
嵌锁型和级配型
2020一建市政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