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社会行动模式
第八章 社会行动模式
一、社会动行的涵义(p120)
●●(一)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的概念(基本要素)(p120)
1、社会行动的对象(p120)
主要是低下层的社会群体(社会资源匮乏、极少权力、社会地位低下、边缘化、被忽略、受到不公平政策的压制与剥削),有四种人群:
(1)经济上最缺乏市场价值的人(如贫困者、失业者);
(2)政治上最缺乏自我组织的人士(不多参与投票选举,不太会运用合法途径表达意见与要求);
(3)社会上最缺乏选择权力的人士(教育、就业机会选择上无奈);
(4)文化上最受身份歧视的人士(被标签、社会刻板评价/偏见);
2、社会行动的本质(p121)
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制度或进行社会革命,而是在现存的建制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达致有限度的社会改革。它与社会运动的区别在于:
(1)没有一套清晰的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思想,未对各阶层广泛动员,其社会影响不深远与持久。
(2)在现有制度下有限度的社会改革,为小部分弱势体争取利益。
(3)累加起来,也有机会引发社会运动,但这不是其重要目的。
3、定义(p120)
(1)罗夫曼:假定一群处于不利的群体,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联合其他人去向整体社会争取资源及取得符合民主及公义的对待;其目的是达至制度的改变,使权力、资源及决策权得到再分配,并影响基本政策的改变。
(2)甘炳光:-组织社会上受忽视、压迫或受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及较多运用冲突对峙的策略,争取第三者支持,-以伸张居民权益,向当权者争取群体的本身利益,以期获得应得的资源,使社会权力、地位及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自己,并在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无助感,达成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二)社会行动的基本假设(p121)
1、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利益冲突(p121)
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引发了社会问题,冲突出现有三种可能性:
(1)当权者对资源贫乏群体缺少了解与关注;
(2)彼此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无法反映各自的需要;
(3)存在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及决策权分配不均。
2、基本假设:冲突假设(p121)
(1)社会问题产生于冲突,要用局部冲突的方式解决。
(2)利益被忽视及受剥夺的弱势群体,有权获得社会公正与民主的资源及待遇。
(3)因制度与政策不公正所形成的冲突与分歧,通过协商与正规途径不易缓和。
●●(三)社会行动的目标(p121)
1、总的目标(p122)
改变不公平的政策,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
2、任务目标(p122)
争取权益与资源的重新分配(如争取低保金、社区康复设施等),加强参与决策的能力。
3、过程目标(p122)
-提高自我意识:意识到社会不公平,了解自己权益,学会争取技巧。
-在行动提升社会意识:改变无能无助感,加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团结的重要性:组织起来,关注自身面临的问题。
●●(四)社会行动的历史(p122)
1、孕育期(起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
基本特征:
(1)社会福利的责任,开始由志愿者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总署”;1935年《社会安全法案分配问题。
(2)公共福利大量运用“社区组织过程”来推行。如“联合会”与“理事会”纷纷成立,开始了组织社区基础民众的社会行动过程,维护社区权利平等与社会公平实现的观念萌芽。
2、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p123)
(1)社会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福利权益运动、民权运动。采取社会运动方式来争取权益。
(2)政府开始资助社会服务方案:反贫困(向贫穷宣战)、市区重建、青少年犯罪、失业、市民参与(基层民众的组织工作)、服务协调、社区行动计划等。
-社区工作已脱离早期的自助共识,接受一些权力与冲突论,分析问题的视角走向政治化,更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人处境的影响。
-争取资源合理分配成为主流工作模式。
3、衰落期(20世纪70-80年代美国)(p123)
(1)执行政策的社区工作者,对社会政策的批评(与决策者冲突)。
(2)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对基层居民组织与社会行动支持大减。
(3)80年代,社区工作重点转向特别需要人士(妇女、精神病者、老人等),社区工作者较多回归正规的“社工范围”,标志以改革社会政策为目标的社会行动策略的衰落。
二、社会行动的工作策略(p123)
社会行动策略的主要目标是:让特殊
社会行动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