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16-01-14 08:51:27来源:作者:任俊兵责任编辑:李青波
中国网山西 综合编辑 2015年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6期,推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正品立身》一文,重点推荐灵石静升王家家训。一个家族在灵石县静升古镇绵延700余年,鼎盛的8代历时450年,其历时经久、人才繁茂的根本在于什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其相关文章中提出,王家之所以历代繁荣,根源便在于代代坚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训。
2016年1月11日、12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挖掘了这个家族迄今留在古镇上的一个个家训家风故事。
忠信诚实王家人
汾河之东、太岳山下的灵石县静升古镇有一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家族大院。这座名为王家大院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
说起这座恢弘的建筑群,首先要提的就是静升王家的始祖王实。静升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人,早年辗转到了灵石县,落脚在汾河峡谷的沟营村(今灵石县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多地发生地震。这一年的9月17日,洪洞县赵城发生8级大地震。这次我国第一个史载文献最详尽的大地震,摧毁了临汾、霍州、洪洞、灵石等地众多殷实的家庭,居于灵石的王实及其三个兄弟也不得不一次次奔波来去,选择新的落脚点。
王实原本和哥哥王忠、王信、王诚居住在一起。地震之后,经过几年的颠簸,王忠去了平阳(今临汾),王信、王诚迁到了沟营村附近的山头上,王实则于元皇庆年间(1312年至1313年)定居在静升镇。
王家当时还没有做官的,经商也只是在务农之余做些小生意,但对于子女却极其注重忠实、尚礼、诚信、仁义的教育。这一点,从王实他们兄弟四人的名字即可以明白,“忠、信、诚、实”。
大地震,让他们失去家园的同时,也不得不谋求新的生存之道。据史料记载,王实来到静升后,开始了卖豆腐的生涯。王实卖豆腐,做的也是诚信生意——所用原料都是真材实料,买卖当中宁愿亏了自己,从不占乡邻秤高秤低的便宜。卖豆腐途中,王实曾偶遇一名老人病倒在街头,他便将老人带回家,悉心照料。老人恢复健康后,有感恩人,用尽毕生所学,为王实一家选好了如今的王家大院之址,嘱咐他们要起墙筑院、广植良木。
静升王家从始祖王实开始,便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原则、规范。多少年的积累,到王家第十六世王廷璋创建五堡之一的“和义堡”时,王家结合自家的行为规范,最终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
王家人在家训的形成和坚守中,如何来约束子女后人如何践行这些规矩
今年1月11日,灵石县王家大院的一间办公室内,王家第22代传人、72岁的王儒杰谈道:“王家历经700余年,八世繁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严格遵守着一套家训家规。王家家训要求子孙后人做人做事诚信仁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