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一、课程建设的意义、现状分析: (一)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是学习 PLC 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的基础,学好这门课将使后续课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掌握了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以后,能够从事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产品测试和生产管理;工程项目的电气电子设备施工、维护和技术服务;电气电子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术管理、操作、维护检修及质检管理等方面工作。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 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 本课程从教学内容历经三个飞跃,从无到有变化,从弱到强变化, 加入新技术,新教学方法, 从量到质变化——基本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发展在我院经历了 2 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院举办普通专科( 2007 年到 2010 年) ——计算机控制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 该专业为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是从事机电设备开发、生产、维修等相关工作必备的一门支撑性-2- 课程。学好这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烟台经济高速发展,经过市场调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市场广泛,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二、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 课程建设预期目标在今后 2—3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对《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这门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总体预期目标是:争取通过课程建设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二)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1、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教学问题终归是人的问题。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能力,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师德师风高尚,有良好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保障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将采用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 )完善新教师上岗实习制度针对不同的师资来源,我们制定了各有侧重的上岗实习培养计划, 但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完成半年的上岗实习任务。(2)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为课程组成员间的“累积经验共享”提供场所“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结对子”是我院的传统,而在教师中倡导“视自我提升为己任”的意识,让广大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求知欲,更为建立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3- 队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课程组成员中每位教师的授课经验、培训成果、下企业服务体会、实训设备新的使用方法、教材教案的调整、各类仿真软件等信息能够很快在课程组全体成员中共享。(3 )同国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相互学习的机制我系组织教师到多所职业院校参加培训,使我们的教师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同许多兄弟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许多专业教师走出去,参加其他院校开设的各种技术培训,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技能,开拓了视野。 2、教材、教学内容根据学院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该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争取以自编教材为主进行教学,内容上力求贴近经济生活的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时效性、前瞻性。与之相适应做好题库建设、教学辅导(参考)资料建设、实验课程建设、教学大纲编写等。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1 )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内都建设了现场教室(配有多媒体),在现场展示课堂内容,在课程老师和现场专家共同指导下,学生做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可操作的理论部分,使学生既获得直观切身感受,又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扩大知识面。(2 )教学理念变革-4- 结合课程特点和学院实训条件初步实现了理论教学形象化;技能教学行为化;实训内容项目化。软件硬件结合,实训与工厂紧密衔接, 实现工学结合的方法与手段。理论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学一个项目就是掌握一种或多种综合技能;注重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适应“工厂电气控制”课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时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从学科型体系向工作型体系转变,按照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理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