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急救
1
精选ppt课件最新
概念
中暑(heat illness)是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三种类型,也可有混合型。
2
精选ppt课件最新
病因
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不足是中暑的主要病因,促使中暑发生的诱因主要有
①环境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等;
②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患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及应用抗胆碱药物等;
③散热减少,如肥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
④其他如老龄、饮酒、饥饿,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均可成为诱因。
3
精选ppt课件最新
发病机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使正常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正常人体温腋窝温度波动在36~℃之间,~℃之间。(内科学版本)
发热可分为低热(~38℃),中等度热(~39℃),高热(~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临床上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临床上主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诊断学版本)
4
精选ppt课件最新
发病机制
中暑损伤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42℃)对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可累及各个器官。高热可使神经细胞死亡,继发脑水肿和局部出血,颅内压升高以至昏迷。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5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暑早期皮肤血管扩张,引起血液重新分配,心排出量增多,加重心脏负荷。
大量出汗可使水和钠丢失。
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可致急性肾衰竭。
热损害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和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
中暑还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机制
6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临床表现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高热,是一种致命性内科急症,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7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临床表现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8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临床表现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临床上以上三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区分。
9
精选ppt课件最新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1-2002
诊断原则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高温的标准:35度。
10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暑急救ppt医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