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南充民俗文化.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南充民俗文化【服饰】清代南充城乡居民多着家织土布长衫、短褂,服色男性以靛青、毛蓝、灰色、白色为主, 女性多为红、绿色, 超腰齐统裤为男女共同样式。成年男子多用蓝、青色或白布束腰,贫穷者用棉织带或草绳作腰带。富家男子一般着绸缎长衫、马褂、对襟、短衫, 年轻女性多着旗袍, 中老年妇女多着宽边、滚边、镶边斜扣大袖短衫, 衣边及袖口多绣花纹图案。一般人家每人备有一套新衣, 在走亲、上街、赶场穿用, 俗称“盖面衣”。民国初期, 境内出现中山装和西装, 仅为少数官、绅穿着。普通人家, 特别是体力劳动者, 衣着无明显改变。民国 20年(1931) 后,细布(习称“洋纱”、“洋布”)传入,民间多用“阴丹”、“士林”、“克力登”和学生蓝等布料缝制衣服,样式除长衫、短褂外,逐步兴起制服、衬衫、大衣、裙子等。高小、初中学生着草绿色童子军服, 系蓝色领带, 高中男生穿芝麻呢中山装,打绑腿,女生穿旗袍和青色鞋袜。民国 30年(1941) 后,城镇居民穿土布和长衫、马褂的逐步减少, 青年人和文化界人士多穿人字呢、卡机布中山装, 少数人着西装, 女青年喜穿蓝色开叉旗袍,夏天着胡绉裙和长袜短裤。农村男子仍以穿长袍、短褂和对襟短衣为主, 妇女则普遍着大襟短衣, 男女均穿超腰齐统裤、一般只在年节着新衣, 平时穿旧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农民衣着的真实写照. 蕌 1950 年后,现代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逐渐取代土机织布,衣料、衣色、衣式开始更新。男子流行穿中山服、青年服、工作服, 妇女流行穿列宁服、春秋衫、拉链衫、背带裤、连衣裙。冬季时兴翻领棉大衣、海湖绒短大衣, 机织棉布、“卡机”、“斜纹”、“灯芯绒”为普遍使用的衣料。男子衣料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妇女多为蓝、黄、粉红、紫红等,富裕者多使用毛、呢、丝绸衣料。 1952 年,推销苏联花布,提倡男女均穿花衬衫。农村,长衫、马褂逐渐绝迹,部分男子仍着对襟短衣,中老年妇女大部分仍穿大襟短衣,超腰齐统裤被新式男女下装替代。“文化大革命“中, 穿着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一度出现“军装热”, 中青年以穿草绿色军装为时髦。“军装热”一过, 社会上不分男女,衣着基本上为灰、青、蓝、白诸色。蕌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面料、款式及花色逐渐多样化。衣料有化纤、混纺、毛呢、丝绸、麻纱等,棉织品开始失宠,款式有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运动服、风衣、羽绒服等数十种, 青年男女流行直筒裤、喇叭裤、小脚裤、牛仔裤、直角裤等, 女青年时兴穿西装裙、百褶裙、连衣裙、连衣超短裙、马裤、短裤、健美裤、绣花短袖衫、翻袖折皱花云耸肩衬衫等。 1985 年后, 春秋两季流行带帽风衣, 冬季流行毛衣、防寒服、太空服和呢子、皮质大衣。女性夏季穿长裙、大摆裙、西装套裙、旗袍裙、无袖连衣裙、无袖短衫等。 199 0 年后,时装款式、花样翻新,舒适、方便,纯棉织品重新走俏,服装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年青女性衣着强调大色块、流行色、突出身材曲线, 男青年着装讲究风度, 强调气质。中老年着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款式多样, 色调也打破青、蓝、灰的传统而丰富多彩, 着鲜艳服装的老年妇女已不少见。童装更是花色繁多,五彩缤纷。进入 21 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衣着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服装款式、品牌、花色、面料种类繁多,春、

南充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8803505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