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木偶漫谈
海派木偶的形成、发展及其价值
上海是较早引进木偶剧种的地区。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上海的扁担木偶戏,在崇明广为流行,艺人舞刀弄枪、腾挪跌打,十个指头忙得不亦乐乎。上世纪20年代,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先后进入上海,剧目题材极广,演出遍及民间游乐场和剧场舞台。从30年代起,随着左翼文化人引进正规编导制度,上海的木偶戏从此具备了多样化发展的坚实基础。50年代以后,来自江苏“三星”的杖头木偶和“五乐”的提线木偶繁荣了上海的木偶戏舞台,其中江苏泰兴的红星木偶剧团立足“大世界”,以精湛的演艺广受赞誉。如今的上海木偶剧团,就是1960年在红星木偶剧团的基础上重组的。当时,来自红星木偶剧团的每位艺人,都为探索钻研艺术废寝忘食,成了一个个“戏痴”。他们是海派木偶的奠基者,他们对木偶艺术的追求精神被代代相传。
70年代至80年代中,上海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们经过多年探索,将传统杖头木偶的特殊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随着80年代后隔离灯光、电子音乐以及木偶制作新材料的运用,,在全新的开放式舞台上让小观众们领略人偶同台表演。90年代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海派木偶的题材也随之扩大,各种全新样式的木偶表演相继出现,比如折纸木偶就作为当时一种崭新的样式使观众们叹为观止。另外,隔离灯光技术配合横挑木偶也在机关布景及道具之下应运而生,并运用到
“布拟”木偶之上,使木偶概念得到了全新诠释。从此,偶不再是特定的具象,偶的定位和意义开始变得更为宽泛,通过运用布料和两根铁枝的想象和模拟,它就能在舞台上海阔天空地演绎一切生命了。
多年来,上海木偶剧团上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迷人的雪顿节》、《哪吒神与钛星人》、《天使的玩笑》、《春的畅想》、《卖火柴的小姑娘》、《妈妈的丑小鸭》、《两只蝴蝶》、《海的女儿》以及小剧目《鹬蚌相争》、《东郭与狼》、《高山流水》、《太白醉书》和《假面舞会》等都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频频获奖,推动了海派木偶的发展,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这首先体现在,作为中国木偶的传承和发展,海派木偶在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中,继承了前辈艺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发展创造了各类风格题材的剧目,对中国木偶的繁荣发展、走向世界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次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中,海派木偶不拘一格地借鉴其他艺术之长,形成了古今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的独特风格,组成了一支在编导、舞美造型、木偶制作与表演以及灯光艺术上思想活跃、造诣精深、经验丰富的团队,成为中国木偶的半壁江山。第三是,作为一门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刻等为一体,并以演员操纵为核心的独特的舞台综合艺术,海派木偶在题材、表导演上比其他戏剧样式表现的内容和手法更为宽泛和自由。无论在舞台还是露天广场演出,海派木偶都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尤其对儿童们来说,海派木偶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均与孩子们的审美取向相吻合,对他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这种优势,其他剧种难出其右。
海派木偶在题材领域中的主要探索
木偶的可变性、假定性和想象性,是海派木偶特征的全部内涵。因此,海派木偶剧的创作题材是宽泛的,更适合带有大胆诡异想象的神话剧、幻想剧和童话剧。当然它同时也适合带有创意性的木偶表演。
在常规戏剧中,神话剧一直被
海派木偶漫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