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臣民直(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系,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王维是一个佛教徒, 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山水田园诗, 渗透了佛光禅影, 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 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 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关键词: 佛教禅宗;王维;山水田园诗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 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 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 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盛唐时期的王维, 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 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一、王维与佛教禅宗佛教发源于印度, 自东汉传入我国, 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 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佛教断定人生为“苦”, 人生的本质即“苦”, 人生面对的世界也是“苦”,“苦海无边”, 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的哲学。这一人生观, 同社会生活中失意者、绝望者以及备受压榨而无力抗争的阶层, 容易产生共鸣。王维信奉佛教, 有其家庭影响的重要因素。王维的父亲去世较早, 母亲崔氏青年守寡, 以佛为伴, 虔诚信奉三十多年, 这对王维的一生影响很大。小时候经常随母跪坐焚香, 念诵佛经。一生乐此不疲, 中年遭遇恩师张九龄罢相, 以及“安史之乱”以后, 更是一头投入“佛”的怀抱, 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个归宿。《旧唐书· 列传· 文苑下》载:“维弟兄俱奉佛, 居常蔬食, 不茹荤血, 晚年长斋, 不衣文彩?? 有京师日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 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 焚香独坐, 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 三十年孤居一室, 屏绝尘累”。[1]( 《旧唐书· 文苑列传》) 隋唐是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宗, 即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前三者都是依据于印度的某一种或几种佛教典籍加以发挥改造而成的, 因此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较大。而禅宗则完全为中国僧人的独创, 它已经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如禅宗讲的禅定实际是一种心定, 而完全不是印度的坐禅功夫。由慧能(636-713) 与神会(668-760) 在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 其佛学思想主要有四点。[2] (一)“识心见性, 自成佛性”,[3] 这在讲何为佛, 何以成佛。认为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真心即佛。要想成佛, 不需外求, 认识到自己的本心, 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二)“定无所入”是王维在《能禅师碑铭》一文中所提到的。佛家一般都认为坐禅是重要的修行方法。慧能则坚决反对坐禅。他认为, 不管行、住、坐、卧, 只要心不散乱,就算坐禅。(三)“无念为宗”[3] 这是讲成佛的根本方法。无念并非什么念都没有, 而是无妄念至于正确的念还是要有的。这正确的念就是般若( 特殊的智慧)。即按照慧能、神会的言论去想问题, 看人生。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见性成佛。(四)“本觉超越三世”同样出自于王维《能禅师碑铭》一文。只要一念与佛法相应, 就可以成佛。这叫“顿悟”。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它既吸取了印度大乘空宗( 主一切皆空) 和大乘有宗( 主佛性为实有) 的思想, 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说思想。它是把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之后的产物, 从而使得禅宗的思想比起其它各宗派来, 在我国具有更大的生命力。王维是禅宗的信徒。开元末, 笃好南禅宗, 与神会是好友, 还为南宗开宗立派大师慧能写过碑志, 经常与僧人来往。晚年他隐居于终南山脚下的辋川庄, 过着居士般的生活。王维字摩诘, 取义于佛教大居士维摩诘。这是一个隐居于天竺毗耶离城的大财翁, 有广大的田园与无数资财, 居家有妻子,却以禅悦为趣。这个形象最适合王维半官半隐的口味。王维推崇禅宗“随缘任运”的理论, 以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禅宗佛性论为自己的人生哲学。王维在盛唐时代, 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无论在题材的选择, 诗风的形成, 诗歌意境的构成及其情感抒发上, 追根溯源, 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 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 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唐宋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禅宗, 成了唐宋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哲学动力, 王维尤其如此。二、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佛光禅影《旧唐书》载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 在辋口, 辋水周于舍下, 别涨竹洲花坞, 与道友斐迪浮舟往来, 弹琴赋诗, 啸咏终曰。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 代表王维山水田园诗成就的, 就是他天宝初年购下宋之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