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doc浅谈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
【摘要】文章根据“八荣八耻”荣辱观对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要求, 分析了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 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华民族传 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又是赋传统美德以鲜明时代精神的核心理论。它明确了当代 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为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重要任 务的高校指明了思想道德教育方向;其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观, 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这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提出了一个赋予时代特征的研究课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高校 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育途径。
一、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 信息网络化的高度普及带来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的普及 与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他们的生活方 式、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娱乐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 生活内容的重心之一。在个人视野得到相当广度的拓宽时,网络中空假、色情、 暴力、虚拟的信息却也大量膨胀,网络虚幻的美好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撞击着 传统的文明与道德观念。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 引发心理的孤独与压抑,造成高校学生与社会、与集体的分隔化、孤立化,这就 弱化了个人对集体的依赖,甚至在青年学生的观念中制造了个人离开他人、离开 集体依然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的假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学生集体观念的 淡薄,团结互助精神的缺失。
(二) 成长环境差距带来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 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高职校园里聚集着来自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 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虽然年龄和阅历相近,却在学习、生活条件上存在着差距。 他们整天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同一个食堂进餐,同一间寝室休息,全方位、全时 段的接触与交往,使这种贫与富的差距被浓缩、汇集在一起,显得更加明显和强 烈。学生家庭乃至学生个体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偶然性得到突显, 学生间以贫富来划分活动圈子,贫与富的不和谐甚至导致了 “愁富”、“厌贫”心 态。再加上当前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顺利的家庭环境,没有同龄人的成 长状态,使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思考问题时又常以自我为 中心,遇到矛盾往往归咎于他人,这些就使得在高校学生中建立团结友爱、互帮 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成为泡影。
(三) 市场经济引发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制度的改 革也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
人制度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 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高校学生就 业相对困难。这迫使处于改革大潮中的青年学生,适应经济发展的观念更新日益 加快,他们的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和成
浅谈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