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的破产对中国有啥启示
拥有悠久历史的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MGM)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和推出新作,于11月3日早晨宣布破产。此举标志着其漫长的财务重组进程进入高潮。积欠了40亿美元债务的米高梅的前景十分惨淡。
在中国观众的眼里,米高梅几乎是美国电影的象征。人们印象深刻的是,片首几声凌厉的狮吼,就知道这是米高梅的片子。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也是美式软实力深耕的结果。当然,其文化品牌和影响力是靠一系列的高品质电影来实现的。《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猫与老鼠》、007系列等。此外,米高梅还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推出了学院奖(即奥斯卡)……,并先后200次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上折桂。
但是,辉煌和繁华已成过去,债台高筑的米高梅面临的是残酷的破产现实。这就是市场经济,而且充溢着独特的美式特点,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历史多么辉煌,无论你的文化基因多么高贵,市场经营不善,就会被淘汰。前有《读者文摘》、现有米高梅,今后也许还会有大牌的文化企业在破产。
米高梅破产,让人惋惜唏嘘。尤其对于中国观众,米高梅经典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忆,基于文化和艺术,也汇聚了曾经的纯真情感,因而是没有功利偏爱的。但是对于市场而言,米高梅无论多么高雅,哪怕顶着文化产业的名头,也不过是产业的一种,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生死抉择,完全在于其市场博弈能力。而这,恰恰是米高梅破产给予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的文化和市场两重启示。
中国市场经济还刚刚起步,无论国民心理还是市场主体,都还需要深邃的市场经济启蒙。尤其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人兴办的文化产业,人们还是习惯上将之同一般的企业相区别,予以特殊的情感关爱。特别是在软实力成为热点话题的情势下,发展和扶植文化产业也成为政策导向。从官方文件和舆论中,我们经常听到“大力扶植”文化产业等等字眼;在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为了经济唱戏搭起了荒谬到家的文化舞台,不惜巨资打历史名人的主意。
在文化和资本的联姻上,有时候文化被高看一眼,似乎资本在高攀文化,于是资本附庸风雅而获得了文化带来的市场特权。有时候文化产业变成了权力把玩的庸俗游戏,完全脱离了市场的轨道。
米高梅的兴衰成败,给我们上了一堂生
米高梅的破产对中国有啥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