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罗哲文:永远的“文物守护神”.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罗哲文:永远的“文物守护神”
  86岁的罗哲文老先生本身就是件文物。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
  罗老家的门很难进,尽管之前有同事已经描述了大概状况,但还是超出了想象。听到敲门声,门是开了,但罗老探出头露了半个身子,又把门关上了。因为有东西挡住了门,人进不去,只有把东西挪开,我们这算相当苗条的人才挤进去的。
  走进罗老先生的家,满眼的书着实吓了人一跳。进屋的走廊靠墙放着书柜,另一侧被摞得比人高的书堆占去的了一半,剩下的空间只能容一人半侧着通过。走进客厅,看到整个屋子,包括犄角旮旯也几乎都堆满了书、资料和照片,只留下一条狭窄的过人通道通向到角落里的一桌一椅前,桌子上也是满满的。连阳台上空调排风装置也被书堵上了,客厅的空调闲置着作着摆设,罗老就坐在书堆之中工作学习。来客多了只能站着,连转身都困难,也就不能久呆。这倒符合罗老先生的要求,罗老有许多事要做,因此时间紧迫,一见面就告诉我们只有二十分钟的采访时间,马上还要赶着参加一个会议。
  相对于他的贡献和成就,他一直在默默地做事。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许多年来,他并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甚至很多人不知道
“罗哲文”这个名字。更多的人们局限地知道他是那个保护长城的人,称他为“长城专家”。
  罗哲文,1924年出生在四川宜宾。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一生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提出建议和方案,正确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哜身于文物保护对象的行列。
  1946年罗哲文开始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27岁的罗哲文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之后又先后任职于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至今度过了他漫长的六十年的文物保护生涯。全中国99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人们称为“文物保护神”。
  罗哲文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1952年,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了维修长城。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罗哲文。
  长城维修的第一站是八达岭。第一次去八达岭,罗哲文先乘火车到达八达岭车站,然后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他回忆当年:“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很晚。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夕阳照着山上的长城残骸。想起当年戍边的战士就在这儿待着,当年的长城一定非常的雄壮。”罗哲文看到的是倒塌的砖墙,破败荒凉。但想到自己承担起了长城的修复工作,除了感怀之外,他更加激动,并赋一首诗:“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
  长龙复旧观难啊!
  50多年过去了,那

罗哲文:永远的“文物守护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1-07-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