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花非花》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歌曲《花非花》教案教学内容: 1 、发声训练 2 、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教学目的:1 情感目标: 学习并演唱《花非花》, 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此歌, 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 、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 、歌曲字头的“软”表达。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钢琴、教材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二、发声训练 1 、哼鸣练习目的与要求: 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 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 、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 、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 、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 、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 母音及带 a 母音练习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 获得高位置, 打开喉咙形成管状, 上下一致, 声区统一, 较好地带动 a 母音的练习, 嘴唇微闭成“撮口”, 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 、作品简析: 白居易( 772 — 846 ), 唐代大诗人。字乐元, 晚年局香山, 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 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 800 年考中进士, 以后做过一些小官, 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 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 75 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 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 文彩精致的大作, 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黄自( 1904 — 1938 ) 字今吾, 江苏川沙( 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 1929 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 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 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 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 雾非雾”, 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 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 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 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 天明去”的叙写, 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 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 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 ,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 从他同期的,

《花非花》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