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不咬人了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第一组
1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都会有一两个众不同的幼儿”他们或者不接受班级规则的约束“或者以打人为乐或者动个不停,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来讲述一个小班幼儿在初入园的
年中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发
展和纠正进行了分析,以期结合
具体情境来呈现和解释
这类问题。
2
阶段一
小鱼的表现:小鱼是个男孩,留着小辫子“不太讲话。
刚开学几天“大家就发现这个小家伙有点问题,教学活动时,他坐在小椅子上吃手,咬衣服,拽鞋子,一刻也不能停
下来;户外游戏时,他总是拖着摇马去撞别的小朋友;餐前准备时,他在地上爬来爬去。
教师反应:一是耐心地向小鱼解释这些行为的弊端,平时给小鱼更多的关注 二是积极地与小鱼父母沟通、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家长反应: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因此没有对孩子在园表现给予太多的注意
3
分析:从家庭到幼儿园,一方面,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与家人分离,幼儿往往会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正在形成之中,相互之间的信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小鱼父母并不十分重视教师的反馈。
入园初期是幼儿、教师、家长三者关系的磨合期或重新调整期,也是幼儿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的“多事之秋”。教师和家长应倾注更多的精力观察幼儿,相互沟通,帮助幼儿平稳地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4
阶段二
小鱼的表现:小鱼开始和小朋友玩了,他经常用沾满口水的小手拍打同伴,或走到喜欢的小女孩前用手揪她们的头发和衣服。当同伴用厌恶的眼神和身体动作表示拒绝时,小鱼便很愤怒地推倒同伴或朝他们吐唾沫。还有,小鱼最近穿着不够整洁。
教师反应:教师注意到小鱼的出发点是友好的,但表现方式不受欢迎,于是一方面教他学习用语言与同伴交朋友,另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有时,教师也会比较严厉地批评小鱼。
家长反应:家长忙于工作,小鱼平时由保姆照顾。他还有一个弟弟,保姆说 小鱼很难管教,非常无奈。
5
分析:
同伴关系是幼儿入园后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根据儿童个体的社会接纳水平,儿童的同伴关系可以分为受欢迎型、一般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矛盾型五种。
入园初期幼儿的同伴关系刚刚开始形成,也许内向的个性、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及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小鱼逐渐成了一个被拒绝型幼儿。另外,由于工作较忙,还要照顾弟弟,父母与小鱼的情感交流大打折扣,对小鱼在园表现也不够重视,这都对小鱼与其他幼儿建立关系产生不良影响。而教师对小鱼的批评也导致小鱼对集体产生抵触情绪。
入园初期是幼儿同伴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家庭要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使幼儿尽快融入
群体“这是非常重要的。
6
阶段三
小鱼的表现:近来小鱼与同伴关系比较紧张,大家都不喜欢跟他玩。
一天,他与文文争抢玩具,文文在他肩膀上狠狠地咬了一口,两天以后,当他再次与同伴争执时,有四五个男孩围着他,一边打他一边大声说“打他、打他”。小鱼委屈无助地低头站在中间,眼里噙着泪。
7
教师反应:当文文咬小鱼时,教师批评了文文,并安慰小鱼。当大家围攻小鱼时,教师很严肃地提醒大家,看到小鱼做错事情可以告诉老师,不可以打他。但教师内心觉得这件事是小鱼长期侵犯其他幼儿所致,认为可以借此机会给小鱼一个教训,因而对文文的批评并不严厉,也没有给小鱼更多的安慰。
家长反应:家长很宽容,表示希望借这个事件给小鱼一点教训。
8
分析:这个阶段,小鱼在群体里已不仅仅是一个被拒绝型幼儿,他开始受到其他幼儿的攻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样的处境激起了小鱼对群体更大的逆反心理,对于对集体缺乏信任感的小鱼而言,文文咬小鱼这件事无疑具有暗示作用,加之教师作为幼儿纠纷的“仲裁者”对文文的惩罚并不严厉,更有可能强化小鱼采取攻击性行为。
幼儿在班级中的角色是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关注这一过程中每个幼儿角色的变化,为幼儿提供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9
阶段四
小鱼的表现:这段时间经常有孩子被小鱼咬了手、额头、肩膀,这样一来,小朋友更不喜欢跟他玩了,家长对此很有意见。
教师反应:教师问小鱼为什么要咬人?
小鱼说因为小朋友抢他玩具。小
鱼的行为确实对其他小朋友构
成了伤害,所以教师适度地批
评了小鱼,并向其他家长解释
原因。
从个人情感上讲,教师渐渐有
些不喜欢这个总是惹祸的孩子。
家长反应:家长对孩子咬人
有所反应,但依然不够重视,
而且觉得有些委屈,因为是其
他孩子先咬小鱼的。
10
小鱼不咬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