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doc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
摘 要: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着名的要属贝多芬 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 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关键词:贝多芬;德彪西;《月光》
一、 在作品标题由来上的比较
在钢琴作品中,人们一旦提起“月光”,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的
《月光》奏鸣曲,也就是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 称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好像的意思, 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 una 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 样的”。对于这首作品的名字一一“月光”,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着 名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 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这 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 “月光”奏鸣曲。尽管这个传说很美,但是它仅仅 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 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的比较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的时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的浪漫, 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1800年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 利的古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埃塔?桂恰尔蒂教授钢琴。虽然当时的朱丽 埃塔?桂恰尔蒂只有16岁,但是年龄的差距是无法阻止两个人相爱的。在 连续数月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两人萌发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而
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在一个朋友的信中,承认表达了他对于耳疾的恐惧和挥 之不去的忧虑。而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 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道曙光。由于阶级不同,在朱 丽埃塔?桂恰尔蒂的父亲极力的阻挠与反对之下,这段美好的恋情留下的 也只能是遗憾。贝多芬的《月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作品 所体现的完全是贝多芬本人的心情,而并非对月光的描写。
而德彪西在创作他的《月光》的时候,却并没有贝多芬那么多的烦恼 和忧伤,在他面前的只有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 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 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这 样美丽的景色,给了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 手法,创作完成了这部着名的印象派钢琴作品。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 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同样名字的 两首钢琴作品,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之一。
三、作品在内容表现上的比较分析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着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 《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 文字。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我所能写出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 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着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 外视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的波澜起伏。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 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同样由于音 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着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
光奏鸣曲》,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 言文字。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我能感受的,也无非是如下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