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应加强对文艺批评方法的研究
1、开课的目的要求
文艺学课程是中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个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在60年代确立的,80年代又有所修正。但长期以来,偏重于理论观念的灌输而对欣赏和批评能力的训练较为忽视。
我们由毕业考试改为学位论文的写作,这个弊病使暴露无遗了。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学批评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其中不知文艺批评为何物,又不能运用正确的批评方法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好“文艺批评方法论”课程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讲解文学批评的理论,介绍一些基本批评的方法,促进学生文艺批评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主要讲文学批评的一般理论,重点介绍几种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
文艺批评方法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表现为一种理论与实践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观点和材料相印证,理论与能力相促进,目的与方法相渗透的特点。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学史
《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1984),他提出文艺学是由“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组成,他们写此书虽然叫“文学理论”,也是一本讲文学批评方法论的书。在此书中,他首先力图分清文学研究中某些分支之间的区别。他说:“首先是把文学当作一种同时性系列与把文学当作按年代顺序排列好的系列作品并当作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两种看法之间的区别。其次是关于文学原理和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文艺作品的研究(不管我们是孤立地还是按照年代顺序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文学理论’研究原理、范畴、标准等方面,而关于具体文艺作品的研究不是“文学批评(主要采用静态的研究方法)就是‘文学史’。当然,人们常常用文学批评一词来概括文学理论。我呼吁这三门学科有进行合作的必要:‘它们互相蕴涵的彻底程序使人不能想象有脱离文学批评或文学史的文学理论,或者有可以脱离文学理论或文学史的文学批评,或者有可能脱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学史。’”韦勒克在《批评的诸概念()中引用了此文,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按韦勒克的说法:“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他不用文艺学这个术语)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范畴、标准”的探讨,“文学批评”是对具体文艺作品的研究,“文学史”是按年代顺序对文学的研究。它们之间有相互助进的作用。这个观点已被中国文学理论界所接受。有人又加上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
在英语中,批评一词常常被用来兼指文学理论和诗学。韦勒克有《近代文学批评史》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探讨(上海译文,1997)
这里的诗学一词,延用了亚里斯多德《诗学》的名词。现在“诗学”指对文学中“诗性智慧”和“诗意”的追寻,在文学中,“诗”这种文体,真正显示了文学的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对“诗意”的追寻就是文学理论的本体意义之一。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息在这个大地上”。
3、文学批评的现状
早在1941年,?玛尼就曾经指出:“文学批评自圣勃夫开始,就一直被囚禁在一种两难之境中;要么它只是研究对象的一种无用的重复,例如简述小说,用平淡乏味的散文翻译诗的内容……要么它就躲在某种印象主文之中,或是褒扬,或是贬斥。”
这段话的确说出了世纪初大量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就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看,也存在这种情况。中国古代直观、印象主义的批评仍有市场,一些文学史的研究,大量是对小说的叙述,翻译古人的诗词也成了文学批语的一个方面。
但,20世纪仍然被称为一个“批评的世纪。”就全世界来看,“二十世纪里,文学批评第一次试图与自己的分析对象文学作品平分秋色”(法)让—《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百花文版1998,P1)
正如塔迪埃所说,20世纪文学批评的活跃强劲,多姿多彩与深刻全面,简直要使文学创作相形见绌了。
文学批评在20世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权力和批评理论,这些批评理论是由一系列杰出的批评家所共同构建的。对20世纪文学的认识,不可想象没有批评的存在是什么样子。人们对文学的认识理解,是离不开批评的。
20世纪文学批评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创新性。各种批评思潮、批评方法波澜迭起,层出不穷。从世纪初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到德国的罗曼文献学;从日内瓦派的主体意识批评到法国人的客体意象批评;从精神分析学的深层批评、文化人类学的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社会学;从60年代的结构主义诗学到文学符号学文本批评、解构批评;从文学的形式批评到读者接受批评;从女权主义批评到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等。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20世纪文学批语表现出批评家强烈的总结意识,他们建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批评体系。许多批评方法,已不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而且是一种哲学的、文化学的建构。他们对人文科学、诸如美学、
教案一文艺批评方法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