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兼爱与名辩
——中国的逻辑
1
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史的派别除儒道之外,尚有墨家与名家,如果从概念逻辑、名辩逻辑方面来看,则墨家与名家更显特殊。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名家则以公孙龙子为代表。
2
墨子,名翟,出生地不详,司马迁说他曾任宋国大夫,但长期生活在鲁国。墨子的生卒年也不能确定,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从其以前辈来称呼孔子时的口气,可知墨子应该是生活在孔子之后。墨子心系天下百姓、主张富国利民,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根本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
3
由于出身卑贱,墨子养成了苦行耐劳的性格,他深知民间疾苦,成为普通民众的代言人。墨子具有“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济世情怀和赴火蹈刃、至死不回的献身精神。儒家的孟子虽然对于墨子的思想观点进行严厉的批评,但对于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也是非常钦佩的。
4
根据《墨子》的记载,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从齐国出发,他衣衫褴褛、鞋子磨破,星夜兼程在十日内赶到楚国都城—郢。到达楚都后,墨子做了两件事:一是向楚王宣传“兼爱”、“非攻”思想;二是向楚人演示自己的守城之法,并通过与公输般的比试证明他的守城之法是不可战胜的。墨子告诉楚王,他的弟子手持守城的器械正在宋城上等待来犯的敌人。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了攻打宋国的企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
5
墨子真诚地实践着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他既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个实践家。我们且看他的思想主张。
6
一、 “兼爱”“非攻”与“尚同”“尚贤”
“兼爱” 墨子倡导“兼爱”。“兼爱”就是普遍的爱、无差别的爱,突破自我中心限制的大公无私的爱,是一种利他主义。由于和儒家的“等差之爱”有明显的差别,墨子的“兼爱”受到孟子“无父”的批评。然而我们需要思考:墨子为什么倡导“兼爱”?如何实现“兼爱”?“兼爱”思想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7
首先,“兼爱”是墨子为救时弊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通观《墨子》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墨子抱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他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怨恨,没有争端,没有战争。然而,墨子所看到的却是:国与国之间互相攻伐,家与家之间互相抢夺,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智诈愚等残酷的现实。寻思此苦痛现实所产生的原因,答案是“以不相爱生”。
8
在墨子看来,只知自爱、不知相爱,损害他人以自利,是一切争端、祸乱的根源。他把这种产生一切灾害的原因称为“别”,即偏爱、自私、自利。就人伦之间而言,别会导致父不慈、子不孝、君不惠、臣不忠的后果;就社会内部而言,盗贼的产生也由于爱自己不爱他人;就国家之间而言,大夫、诸侯只知爱自己的家、国不爱别的家、国,就会竭尽所能互相争夺、攻伐以获取自己的利益。
9
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改变天下纷争、动乱的局面?墨子主张“以兼易别”即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具体而言,“兼爱”要如何去做?
作为诸侯国君就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作为大夫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作为普通民众要“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此,“兼爱”就是普遍地、一视同仁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帮助天下所有的人。
10
第十一讲墨子与公孙龙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