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
LT
的贡献,揭示湖南近代农业的特点,彰显湖南当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湖南农业文化和科技的核心价值。
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是对农业科技博览馆的有机补充,它分布在博览馆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还原湖南先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使本项目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项目内容
1、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选址于千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用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白墙青瓦、飞檐斗拱的外观形式。其中,柱、梁、窗等为木质材料。农业科技博览馆规划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2层,层高4米。
(1) 馆外配套工程
博览馆馆外建设配套工程,包括院落硬化、绿化、围墙和大门工程等。门外陈放大型石雕古典农书《齐民要术》,其造型为翻开的书页,内容为《种谷》篇: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
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非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
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2)馆内建筑布局
博览馆建筑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2层。
物库房为陈列功能用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安排在二楼以及一楼进门的右边;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进门的左边;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游客服务中心的左边。
(3) 馆内陈列
博览馆陈列以专题作为基本结构,由序厅、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稻作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传统农事活动体验九大部分组成。
①序厅
序厅利用蜡像、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配合声光电等手段,分别叙述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治麻为布、制作衣裙,女娲氏织网捕鱼,“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乡”,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长沙米市盛况,农业学大寨,分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研究创始杂交水稻,当代湖南农业发展成就等,展示农业大省湖南的农业文明史脉络。
②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以微缩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的形式,阐述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12500年古栽培稻标本,长沙大塘发现的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黔阳高庙发现的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湖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杂交稻之乡”黔阳更是奠定了湖南稻作文化的世界性地位。
通过上述内容,突出湖南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③稻作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
展厅入口处放置中国传统犁中举世闻名的曲辕犁雕塑。展厅内采用景观与陈列通柜相结合、农具实体(或蜡像)与农具使用实景图片相结合、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湖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生活习俗等内容。
A. 展厅中央的中心展台集中陈列一些形体较大的农具,重点阐述农业劳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农具犁、水车、碓、磨及其发展演变史,给观众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列按照节气时令和农业生产的工序,依次展示耕地整地、播种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和称量等劳动中所使用的传统农具。陈列形式采取雕塑造型、蜡像、陈列展柜、微缩景观、中心展台和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陈列的湖南传统农具有:犁、耙(竖齿耙、耕耙、浪耙、站耙、踏耙、钉耙)、蒲滚、龙骨水车、扮桶、风车、种谷桶、斛桶、石磨、石滚、脱谷笼里、碾子、石碓、砻谷机、晒簟、扁担、篾箩、篾篓、簸箕、镰刀(茅镰刀、打湖草的拌镰刀、割禾的麦镰刀)、铡刀、鸡公车、风箱、筛子、晒草工具、晒谷工具、喷雾器等。
B、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以蜡像、微塑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描述湖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