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汉语方言看“着”的语法化过程.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从汉语方言看“着”的语法化过程
1语法化理论
“语法化”的概念中国在13世纪就提出来了,元代的周伯 琦在
《六书证[言为]》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起。今之虚字, 皆古之实字。”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 年沈家煩和孙朝奋的两篇语法化研究综述文献引起了汉语与法学界的广 泛关注。最近二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化主要 是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 基于词汇/结构式的历时语法化研究,即研究词汇语素是如何演变为语 法语素的,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解惠全、刘坚、江蓝生、洪波、张谊 生、刘丹青、吴福祥等;一方面是基于话语/语用层面的共时语法研 究,主要成果有沈家煩、张伯江、方梅等。
沈家垣指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 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和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 为“实词虚化”。
吴福祥认为“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的过程和现 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项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 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 法成分。
牛保义、徐盛桓也指出,语法化是指形成语法的各种因素一一主要 是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一 一逐渐化为语法内容和语
法形式的过程和结果
江蓝生认为语法化包括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
2语法化的原则
Hopper在1991年提出的语法化的五条原则分别是:第一,并存 原则。一种语法功能可以同时有几种语法形式表示。一种新 的语法形 式产生以后,旧形式并没有立即消失。产生于不同渠道的具有相同语 法功能的语法形式会在一段时期并存。第二,歧变原则。一个实词朝 一个方向变为一个语法成分之后,仍然可以朝另一个方向变为另一个语 法成分。第三,择一原则。虽然不同的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同一语法功 能,但是能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种并存形式会经过筛选和淘汰,选择 较为常用和经济的那一两种。这一原则是与并存原则同时存在的。第 四,保持原则。实词虽然虚化为语法成分,但是多少还保留着原来实词 的一些特点,比如动词“着”虽然虚化为表示动作持续的虚词,但是其 中还是有附着的意味。第五,降类原则。如果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看作主要词类,介词、助词、连词看作次要词类,那么实词虚化就伴随 着词语的降类,即由原来的主要词类降为次要词类。沈家垣在此基础 上对语法化的原则进行了补充:第六,滞后原则。词语的虚化表现在语 义和语形两方面。语义的虚化主要指词语意义变得抽象、简化、泛化。 语形的变化主要指词语由大变小、由繁 变简、由自由变为黏着。这条原 则是说词形的变化滞后于语义的变化。结果就会出现一个词语既有实义 又有虚义。第七,频率原贝I)。即实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虚化。 其原理是使用频率高意味着语言接触频繁,自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会 越大。第八,渐变原则。语法化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吴福祥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单向循环原则。第九,单向循环原则。单向性是历时语法 化 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是以“实义词”语 法 词附着词曲折词缀来进行的。但是单向演化的结果会使得语言中的虚化 成分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人提出语法化的循环性,即一

从汉语方言看“着”的语法化过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