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廉史心得体会(三)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___中学
___
接到学校短信通知,利用周末时间观看学习了《鉴史问廉》,是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收获,下面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说说;西晋的富豪官员们为何喜欢斗富。唐朝何以从“贞观之治”演变出“安史之乱”。北宋为何从一个空前富裕的盛世消失在历史深处。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___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和“廉政文化”相对应的就是“___文化”。___文化严重损害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在这种情况下,以廉政文化提___员的防腐拒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___曾指出,研究我国___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___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___倡廉建设。
在此意义上而言,中央电视台、___省___和___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无疑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化力作。如果说,___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旗下的___影视集团之前推出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为我们呈现了一位现代“廉吏”的榜样,那么,《鉴史问廉》则深入历史的肌理,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找到___的文化力量。从这一点而言,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把作风建设和___倡廉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鉴史问廉》的制作和播出正当其时,它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___新生态吹响嘹亮号角。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1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千秋廉史心得体会(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