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彭若楠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深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形成从内容、手法和 情感三维角度赏析诗歌的思维方式。
:通过赏析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重难点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鉴赏意象和意境,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描写离别的诗词也不计其数。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离的诗?(生答)
在诗词中离别更是一个跨越古今的永恒主题。屈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煜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啊,离别时常常难舍难分,往往是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销魂。形形色色的离别,大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分别是痛苦的!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更是把离别写得伤痛欲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整体感知
朗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词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舍、悲伤、忧愁、痛苦、迷茫
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
明确:离别
品读鉴赏
柳永是怎样写这场离别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至少选择其中3种加以赏析)
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
解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1)内容: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柳永和心上人依依惜别。(2)手法:环境渲染、情景交融。(3)意境:凄凉伤感。(4)作用: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②渲染了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③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明确:“无绪”:没有情绪,心情不好;“留恋”: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解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1)内容:手拉着手,眼里满含泪水凝望着对方,竟然伤心得说不出一句话来。(2)手法:白描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补充背景)
明确:(1)内容: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舟行千里,水上烟雾朦胧,傍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的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2)手法:情景交融。
(3)情感: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1)内容: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2)意象:
①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②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 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
《雨霖铃》教案[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