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1.doc《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3、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策略:诵读理解、媒体辅助。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 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
《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 词吧!
二、 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出身于仕宦 书香门第。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初试落榜曾 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这只是一时的 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后柳永再次应试, 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于是柳永 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 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 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 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 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非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 初读文本,把握情感
1、 教师示范朗读
2、 学生齐读
3、 逐句赏析(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 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一听觉感受;长亭一送别地点,浸 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ooo);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一人要回 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 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 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 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 说几句绵绵的情话。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 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 来,营造岀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 的情绪。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 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人 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 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 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 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 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 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 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 促的烦恼。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
借酒消愁的诗句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把酒思闲事--白居易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
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
对酒--白居易
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 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 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 唯将绿酷酒,且替紫河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 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 紧地抓住不愿松开。“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 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 况且千言万
雨霖铃教案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