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秋季中药养生PPT教案.ppt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会计学
1
秋季中药养生
(一)原则
秋季的中药调养重在解决秋燥导致的一系列现象或疾病。因此,中药调养的总原则应以清润为主。选择滋润性较强,具有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等作用的中药进行保健为宜,而应慎用或忌用辛温化燥之品。
1、清燥益气生津
秋天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气候干燥,多风多尘,天气变化较剧烈,而秋燥易伤津耗气,人体的卫气易感不足而受病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季的药物调养应重在清燥益气生津。如选用桑叶、桑白皮、苏叶、太子参、西洋参等药物进行配方调治。
2、滋阴润肺濡肠
肺为娇脏,与秋令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或复发或逐渐加重,常常是因为感受风燥、燥热或凉燥之邪,触发内伏之痰饮而诱发的。或见燥邪伤津,出现肌肤干裂、粗糙,肠燥便秘难通,甚至痔疮出血。因此,秋令宜选用具有滋阴润肺濡肠的药物进行配方调治。如百合、枇杷、蜂蜜、沙参、麦冬、胡麻仁、阿胶、玉竹、生地、玄参、白芍、瓜蒌仁、天花粉、甘草等。肺燥肠秘,肺气不降则咳嗽、气喘,应配合润燥化痰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枇杷叶、紫菀、款冬花、半夏、瓜蒌皮、陈皮、浙贝母、川贝母、白芥子、莱菔子、苏子等。
3、兼顾健脾补肾
中医认为,肺在五行中属金。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肾)。因此,秋季在调理肺脏功能的同时要兼顾脾肾两脏。脾肾两脏的功能正常是肺脏能卫外固表、主肃降宣发的保证。健脾益肺的有黄芪、党参、人参、白术、莲子、大枣等;补肾纳气、敛肺平喘的有核桃、白果等。在秋季还可通过有选择性的应用这类中药进行适当配伍做成中药调养便方、药膳食用。
(三)常用的药物
1、滋养肺阴
(1)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入肺、心、胃经,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之功。可防治初秋暑热未退或秋令燥邪伤阴见口燥咽干、咳嗽咯血、口渴便秘、心烦心慌等症。《本草汇言》“: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或脾胃燥润,虚秘便难。”《本草新编》也说“:麦门冬,泻肺中之伏火……解烦止渴,美颜色,悦肌肤,退虚热,解肺燥,定咳嗽。”可见,本品是秋季调养的佳品。一般入煎剂,每次10-15克,亦可用开水泡代茶饮服,每次。
天冬:性味甘、微寒 ,入肺、肾经,有养阴清热、润燥止咳、滋补肾阴等作用。可防治秋季温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至痰中带血,或虚热盗汗、口渴咽干等症。《本草纲目》中言“:天门冬,润燥滋阴,降火清肺之药也。”《日华子本草》中也载“: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病嗽。”因此,本品也为秋令的调养上品。
(3)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微寒,入肺、胃、肾经,有滋阴清热、生津明目的功效。秋季使用可防治燥热伤津出现的口干舌燥、咽干目涩、大便秘结等症。《药品化义》中载,石斛“主治肺热久虚,咳嗽不止。”现代研究指出,适量的石斛煎剂能促进胃液的分泌而助消化,至肠道则使其蠕动亢进而通便。
(4)玄参:性味苦咸、微寒,入肺、肾两经。有滋阴降火、除烦、解毒之功效。《名医别录》中记载,玄参“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对于秋季的燥邪为患,有良好的调养作用。
(5)生地:性凉味甘、苦、寒,人心、肝、肾、肺经,有清热养阴、生津凉血等功效。能防治秋季燥热伤阴或肝肾阴虚出现的口干口渴、潮热盗汗、虚烦不眠、须发早白、肠燥便秘等症。《本经逢原》中记载“: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6)沙参: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经。具有滋阴生津、清肺祛痰等作用。能防治秋季肺燥或肺热咳嗽,阴虚劳嗽证或津伤的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本草纲目》中言“: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玉竹:性味甘平,入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的功效。对于秋季的燥咳证,阴虚劳嗽或阴虚外感等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日华子本草》说“: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补虚损。”

秋季中药养生PPT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5.44 MB
  • 时间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