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邦达
2010年7月7日是徐邦达先生百岁大寿的日子,对这位中国书画鉴定界硕果仅存的学术泰斗,我从心中送上深深的祝福。 现今鉴定界的人们说到谢稚柳、徐邦达两位先生,都是以一种南、北对峙的形象来说的,把他们看成天生的“宿敌”、学术上的“冤家”,这一切都源于1995年他们两人对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的鉴定。用谢稚柳先生的话说:“关于这张画,可以写一本小说。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后来变得十分复杂。”其实在此之前,谢稚柳、徐邦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状态,他们是同道中的老友。本来学术上的争论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都不会太在意,但这一次,一方面花钱买这张东西的人穷追不舍,另一方面因人进入老年难免会偏于固执,再者同是业界大师级的人物,恃才自傲的感觉也是会有一点,因此产生了一点点隔阂。但真正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却是因为媒体的推波助澜,无限地放大了这个小小的隔阂,把简单的事变得十分复杂,而使双方都下不来台,失去了一笑泯“恩仇”的机会,这确是中国鉴定界的一大憾事。
在中国书画鉴定界,自张大千(1899~1983年)、王季迁(1907-2003年)远走海外,吴湖帆(1894~1968年)、张珩(1915~1963年)去世后,中国大陆的书画鉴定其实就只分谢稚柳(1910~1997年)和徐邦达(1911年生)两个流派了。所谓流派的形成是要有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撑其学术行为的,并要有优秀的传人传承其艺术脉络,而且其理论体系、学术行为及传人水平亦为业界公认具有代表性。谢稚柳、徐邦达先生创立的流派都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不光是理论与收藏的结合,并强调理论与书画创作的结合以及鉴定与书画创作的结合。
徐邦达先生原籍浙江海宁,1911年7月7日出生于上海梅白格路之尚德里。其父懋勋公,字景春,号尧臣,曾任德国聊纳洋行丝绸部经理。先生初名诗达,后更名为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更号蠖叟。其父懋勋公好书画,多收藏,当时的书画名家如倪墨畴、丁宝书等皆与之交好。先生由是亦爱画,15岁便从海上大家赵叔孺学画,因赵师好收藏、善鉴别,目染耳濡,遂亦好此道。18岁又拜苏州李醉石为师,临其所作山水、树石课徒稿。19岁得识冯超然、黄宾虹、张大千、吴湖帆等大家,并斥巨金购署“王原祁”山水画,后识定为伪作,从此益发愤读书研画,目力日进。此后与庞莱臣、吴湖帆、周湘云、林尔卿、张葱玉等交往不断,过目古书画益多。
1937年上海博物馆筹办上海文献展览会,27岁的他与吴湖帆、姚娱琴等被选为“特区征集主任”。并受叶恭绰委托,撰写《上海文献展览会古书画提要目录》,协助叶恭绰、吴湖帆征集“第二届全国美展”古画陈列部分之私人藏品,撰有《全国美展古画批评》。从1938年吴湖帆题其所临《九歌图》卷中的长歌句“十年磨盾兮炼惊魂,三十成名兮往无极”可知,此时先生于古书画之临摹已成高手,所以其31岁时为乃师吴湖帆所藏黄公望《水阁临流画》下幅破损处接笔,居然天衣无缝,观者莫能辨出。1944年先生34岁时撰《山水画源流叙论》,叙唐以来山水之流派、演变,约近万字,惜未刊行。1946年3月。上海美术会成立,他与郑午昌、刘海粟、颜文梁、叶恭绰、朱屺瞻等一同被选为监事。1947年4月,上海市美术馆成立,被聘为征集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先生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
百年邦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