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孔爆破.docx炮孔爆破
炮眼爆破法也叫浅孔爆破法,即指炮孔孔径Φ≤50mm,孔深L≤5m的爆破法。到目前为止,此法仍应用普遍。
这种爆破法的优点是:机械设备简单,移动使用灵活方便,操作比较简单易学易掌握,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可用手工凿岩爆破。其缺点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爆破作业频繁,大大地增加爆破安全管理工作量。
一、井巷掘进中的炮眼爆破
炮眼爆破法是目前井巷掘进中的主要施工方法,特别是在中等以上硬度的岩层中,是唯一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法。
钻眼爆破是井巷掘进中的主要工序,其他工序都要围绕它进行安排。
(一)炮眼排列
井巷掘进中的炮眼排列按其作用不同分为掏槽眼、辅助眼、崩落眼和周边眼,如图4—4。掏槽眼用于爆破创造出新的自由面,为整个巷道的爆破提供有利条件;辅助眼用来进一步扩大掏槽眼形成的自由面;崩落眼是破碎岩石的主要炮眼;周边眼又称轮廓眼,主要用途是使爆破后的巷道断面、形状和方向符合设计要求。巷道中的周边眼按其所在位置又分为顶眼、帮眼和底眼。
a—掏槽;b—扩槽;c—形成巷道规格断面
1—顶眼;2—帮眼;3—底眼
掏槽眼应比其他炮眼超深150~200mm,装药量增加15%~20%。
根据巷道断面、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等条件,掏槽眼中分为倾斜掏槽、垂直掏槽和混合掏槽三大类。
1.倾斜掏槽
倾斜掏槽是各炮眼与巷道中线和工作面水平方向成一角度。
(1)单向掏槽(单斜掏槽) 掏槽排列成一行并朝一个方向倾斜。主要用于中硬以下和较软岩层,特别是当工作面有不同岩层的条件,炮眼布置在软弱岩层,可布1~2排炮孔,如图4—5。
图4—5 单向掏槽
a—顶部掏槽;b—底部掏槽;c—侧向掏槽;d—扇形掏槽
(2)锥形掏槽 各掏槽眼以相等或近似相等的角度向工作面中心轴线倾斜,眼底趋于集中但不能贯通,爆破后形成锥形槽,见图4—6。眼数、眼深和眼距根据断面大小及岩石软硬而定,眼数一般为3~6个,多为4个,眼口左右间距一般为0.8~1.2m;上下间距为0.6~1.0m,与工作面夹角为55°~70°,眼底间距为0.1~0.2m,眼深应小于巷道高或宽的1/2,各槽眼同时起爆。为了加深掏槽深度和循环进度,可采用分段锥形掏槽。
图4—6 锥形掏槽
a—三角锥形;b—正角锥形;c—圆锥形
(3)楔形掏槽 楔形掏槽和锥形掏槽一样,根据眼底集中装药,爆破成抛掷漏斗的原理,集中装药在眼底成一条直线。它通常由两排对称的相向倾斜炮孔组成,爆破后形成楔形槽。楔形掏槽可分为垂直楔形和水平楔形两种(图4—7)。
图4—7 楔形掏槽
a—垂直楔形掏槽;b—水平楔形掏槽
垂直楔形掏槽,两对水平方向槽眼眼口间距为1.0~1.4m,眼底间距为0.2~0.3m。但对于坚硬岩石,眼底距离不得大于0.2m,装药深度系数一般为0.7,断面大于4m2,炮眼以2~3对用得最多,每对眼间距约0.25~0.6m,眼数为4~6个,槽眼角度一般为60°~70°,眼深一般为巷道宽度的1/4。
倾斜眼掏槽的优点是:掏槽眼数量较少,掏槽体积大,将岩石抛出,有利于其他炮眼的爆破。缺点是:掏槽眼深度受巷道断面的限制,因而影响到每个掘进循环的进尺;岩石抛出距离较远,影响装岩效率。
2.垂直掏槽
所有掏槽眼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工作面。掏槽眼分空眼和装药眼,空眼为装药眼提供自由面和补偿空间。这种掏槽法,布置方式简单,槽眼深度不受巷道断面限制,便于进行深眼爆破。垂直眼掏槽又分缝形、桶形和螺旋掏槽。
(1)缝形掏槽(直线掏槽) 也叫龟裂掏槽,如图4—8a,掏槽眼直线布置,各炮眼相距0.1~0.2m,空眼与装药眼相间布置,适用于中硬以上岩石。
(2)桶形掏槽 桶形掏槽的体积较大,有利于辅助眼的爆破。利用毫秒雷管分工段起爆,距离小的一对先起爆,距离大的一对后起爆。装药深度系数为0.7~0.8。空眼直径可与装药眼相同或采用直径为75~100mm大直径,以便增大人工自由面,如图4—8b。
图4—8 龟裂掏槽和桶形掏槽
a—龟裂掏槽;b—桶形掏槽
(3)螺旋掏槽 螺旋掏槽的特点是装药眼到空眼距离依次递增,由近及远依次起爆,所以能充分利用自由面的作用扩大掏槽效果(如图4—9),如炮眼直径为d,则眼距(与中心
炮孔爆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