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统文化——仁.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传统文化——仁
LT
应有的良心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或者:这几则内容从不同方面对“亲亲为仁”“仁者爱人”进行了解读,既让我们体会到“仁”的基本内涵,还让我们明白“爱人”不仅进爱自己的亲人,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推人,换位思考,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板块二:先贤故事
故事(一):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遂交给来人,命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由此而来。
故事(二):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故事(三)
宋朝大文豪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痛哭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了百年,刚刚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当即告诉老妇,自己乃是买房人。他还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迎回旧居居住,而且没有将购房款要回。这年7月,苏轼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故事(四)
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
板块三:活动广角
1、你能背诵《论语》五则中的有关名句吗?
2、《论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在你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多少呢?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觉得怎样做才能做到“仁”呢?
板块四:学习评价
1、《论语》五则中的有关名句我背过了(全部、大部分、一小部分)
2、我学习了《论语》五则后,我的收获是:
3、我又搜集了《论语》中对“仁”的论述的句子,有了新的认识:


二、仁者爱民
板块一:经典选读
【导语】
作为平民百姓仁者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由己推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那么作为统治者的国君就要做到“仁者爱民”,即对百姓实行仁政。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仁政爱民者,焉有不得天下!
【选文】

传统文化——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16581885
  • 文件大小5.48 MB
  • 时间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