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仁
仁
【导语】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物质财富,还需要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民族文化传统就是民族之魂。“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受其影响,其精髓已深入人心,时刻给我们后人深刻的教育与启迪。“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和提升。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仁者亲亲
板块一:经典选读
【导语】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以“亲亲”为“仁”,即“仁”在家庭层面表现为提倡“孝悌”, 重手足之情,重亲情。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强调友善,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选文】
《论语》五则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论语•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③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④其犹病诸⑤!夫⑥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⑦,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⑧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⑨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⑩。”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⑪斯语矣。”(《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⑫无怨,在家⑬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⑭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⑮,执事敬⑯,与人忠。虽之⑰夷狄,不可弃⑱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②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③博施:博,广泛。施,旧读shì,动词。④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⑤病诸:病,担忧或不足。诸,“之于”的合音。⑥夫:句首发语词。⑦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⑧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⑨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⑩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⑪事:从事,照着去做。⑫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⑬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⑭事:从事,照着去做。⑮居处恭:居处,一人独居。恭,不惰不放肆。⑯执事敬:执事犹言行事。敬,不懈不怠慢。⑰之:动词,到,往。⑱不可弃:谓不可弃去不行。
【文意】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他们渡过难关,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这些德行。”
【灵犀一点】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际交往关系高度契约化的现代社会,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情感疏离,产生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儒学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了意义,为我们如何去生活,指明了方向。这里“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改变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实现社会自律性的秩序,恢复社会
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
传统文化——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