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分析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9月医院治疗的各类癌症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高凝状态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观察组PT、TT、APTT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PLT、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发生转移PT、TT、APTT时间长于未转移的,血浆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结论: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发生转移的患者平均血浆水平更高,更易发生高凝,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关键词】癌症;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分析
癌症是由于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是指体内一个癌细胞突变,人自身免疫功能下降,致使癌细胞在体内不断生长形成肿块,不停浸润、转移到身体重要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指体内的血液相比正常情况下更容易凝固的状态,是引起凝血、止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的病理反应[1]。癌症患者存在的血液高凝状态可引起癌细胞的转移和复发,也会引起血液栓塞性疾病[2]。为了掌握癌症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分析,为临床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降低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周期,因此,本文以病例随机对照展开,探讨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9月医院治疗的各类癌症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5-86)岁,平均(±)岁;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22-81)岁,平均(±)岁,其中肺癌12例, 甲状腺癌、脑癌、口鼻癌共10例,胃癌5例,食管癌4例, 结肠癌6例,乳腺癌9例, 前列腺癌6例。经影像学确认已有27例发生转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症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
、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癌症临床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获得病理学检查确诊;(2)肝脏、肾脏功能正常;(3)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病历资料不全者或有血栓性疾病者;(2)近1个月服用过抗凝药物;(3)合并肝脏、肾脏功能异常者或精神异常者。
两组研究对象凝血指标对比,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清晨空腹5 ml 外周静脉血,加入到含有枸橼酸的抗凝管中,充分摇匀备用,离心机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最上层血浆置于无菌试管中,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抽取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加入到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中,充分摇匀,2h内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水平。记录姓名、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合并疾病、体力状况评分等特征。凝血的诊断标准:PT缩短>3s;APTT缩短>3s;TT缩短>3s ;Fib>4g/L;PLT >300×109 /L;,有其中一项或者多
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