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演讲者:乐黛云 (常丽芳整理)
地点:北京大学
演讲者简介:乐黛云,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跨文化之桥》《跟踪比较文学学科复兴之路》等作品。
对话的目的主要不是说服对方,同化别人,统一思想,而是要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思想,这就是“生成性对话”。 对话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我打你通”。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面对面的相异性,一种文化才有可能对他种文化产生吸引力。
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出发点不是单方面地向世界灌输中国文化,更不是只着眼于宣扬中国“实力”。我们最大的利益就是与世界文化多元共生,参与到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来,探究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一员,如何参与解决世界难题,如何反对单边统治,抵制精神殖民,开创新的精神世界。
对话不为统一思想,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文化从来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差异是一切发展的契机。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政局时,提出这一思想,第一次区分了“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稗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后来齐国大臣晏婴(卒于公元前500年)进一步解释了伯阳父的思想。他们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发展的根本条件。例如做菜,油盐酱醋必须“不同”,才能成其为菜肴;音乐,必须有“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不同”,才能“相继相成”,成为音乐。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接着发展这一思想并总结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把“和而不同”作为做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多元文化共处最核心的问题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对话的目的主要不是说服对方,同化别人,统一思想,(更不是文化大革命提倡的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舆论、统一行动的五个统一)而是要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思想,这就是“生成性对话”。 对话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我打你通”。因为我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对话,不是特点消失的合金式的“融合”,而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面对面的相异性,一种文化才有可能对他种文化产生吸引力。对话的关系是真正平等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产生新的理解,擦出新的火花。
中国从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出发,面对世界,这种方式不同于美等、和悦、互动的方式。晏婴在一次拜见齐侯时,齐侯对他说:“唯据与我和。”“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引出晏婴的一大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议论。随声附和、阿谀奉迎不是“和”,而是小人的“同”。再如郭店竹简记载了另一个故事,说的是鲁穆公问孔子的孙子子思说:“何如耳可谓忠臣?”子思说:“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鲁穆公很不高兴,就去请教成孙
关于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