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师家沟古民居
从山西省汾西县驱车向东南方向五公里,穿过几多沟沟坎坎,一片古老的民居建筑群便呈现在眼前,向我们展开了它的神秘、幽静。
师家沟到了。
气势雄峻的村落
师家沟村主要有师、要两姓,这一片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第三代的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200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由最初的祖宅而逐步扩展到了整个村落。到了清代后期,师家也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衰落了,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缮,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虽然在动荡与战乱中幸存,但如今却已繁华落尽,被“淹没”于黄土高坡之中。
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一座座院落如繁星点缀。别处的大院是一座院,或者几座院,师家沟的院落是一个村,30多座院落层递而上,整整挂满了一面坡。一排排房屋依山而建,鳞次升高,高到几乎和背后的黄土岭融为一体,才悄然停下。总体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气势雄峻,不愧是北方民居中稀世的经典版本。
围绕中心成风车状展开的村落,与山势自然地衔接交融为一体,恢宏的气势,无处不显现着晋商古老深厚的文化传承。院落建筑是整个师家大院的精华所在,布局或为窑上登楼,或是院中套院。建筑格式特色多样,在传统四合院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了二层多进四合院和并列二进三合院等灵活巧妙的形式,最为奇妙的是三合院、四合院有机地叠合为一体,形成风貌独异的高合院。进一道门,一种样式,虽然都是院落,结构却大相径庭。不模仿,不重复,不断地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新颖感,仿佛建造者对由于地形限制而难以扩建的现代建筑难题解决起来手到擒来。
师家大院采用了分散式独立布局,少了些许霸气和威严,却多了几分和谐与从容。形似分散的私家独院,却在内部紧紧地相连,每进一座院,都不是一道门,外门一般是青砖券门,朴实无华,似乎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内宅门就大为不一样了,多是装饰性强的垂花门。外面拙朴,里头华美,写照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不仅如此,院落之间有暗门、巷道,窑内暗道连通,大门、耳门、园门、偏门、楼门、屏门各种门的样式让人眼花缭乱却又感觉周到自然。徜徉其间,出院又进院,如入迷离之宫,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
耕读文明 底蕴深厚
穿行村落间,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之中,一步步漫进了往昔的年华。只是看看院落的起名,就很考究,
“瑞气凝”院、“妙善”院、“巩固”院、“大夫第”院、“理达”院……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走进“原始大院”,这个简陋不算起眼的院落,却是师家大院的创建人师氏先祖师法泽的居所,这位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的师家创始人就在这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可以说,没有原始大院,就没有日后繁华的师家沟。
走出“原始大院”,紧邻是一座别致的二层楼院,大门门楼
造访师家沟古民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