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草药故事
D
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会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紫花地丁
从前,有两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讨饭,日久天长,两个人感情渐渐深厚,即结拜为兄弟。他俩白日讨饭,夜间同宿于破古庙中。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红肿发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时诊治,手指有烂掉危险。于是,他带其弟前去寻医。离此不远有座东阳镇,有一家“济生堂”药铺,既治病又卖药,有一种自制治疗疔疮外用药。老板见是花郎讨花,就以先拿五两银子再给药为借口,将两个花郎拒之门外。无奈俩弟兄离开东阳镇,来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难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满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种紫草花在眼前耀耀生辉,哥哥顺手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嚼,觉得苦丝丝的,便又吐在手心里。此时弟弟的手指头火烧火燎心难受,哥哥顺手将刚刚吐出来的花瓣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过了一会儿,弟弟感到手指头凉荫荫的,比刚才舒坦些了,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的手指头竟不痛了。他们又采一些带回庙中捣烂糊在手指头上,并用紫花草熬水喝了下去,安安静静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肿痛果然消了。过了二天后,疔疮竟奇迹的全部好了。
后来花郎就根据这种草秸梗笔直,象一根铁钉,顶头开几朵紫花的形象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字。
丹参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奇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 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圣药。
据传,这味草药的名字缘于一则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为生。一天,他在砍柴时,草丛中忽然窜出一条毒蛇,还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会儿,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说来也巧,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脚踏彩云来天目山天池里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见山,便动了恻隐同情之心,她们将他围成一圈,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罗帕盖在他的伤口四面。更巧的是,王母娘娘这时也驾祥云到此,看到了青年、伤口和女儿们的罗帕,明白了一
中草药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