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私语》的艺术魅力.doc论张爱玲《私语》的艺术魅力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私语》,情感繁富细腻,爱叹交织;行文自然率真,和谐精辟;体现了“私语体”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私语体情感行文
张爱玲是现代文坛的奇才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余斌先生在他的《张爱玲传》中将其散文分为“私语”和“张看”,认为前者偏重于内,而后者偏重于外。[1]她的《私语》以独特的“私语”方式倾诉情怀,文笔清新自然率真,感受繁富细腻,具有独特感人的魅力,在其散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私语》是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追忆从自己八岁以前在天津的家写到港大三年,描述了童年时期的幼稚与快乐,青春期的磨难、压抑,父亲的颓废与暴戾,后母的刻毒与蛮横,母爱的缺失与无奈,弟弟的体弱与多病,家道的变迁与没落等等,所有这一切,作者在不张扬,不矫情,不夸饰,用自然率直的笔触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她的行文中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它所描述的“可爱而又可叹”的岁月。细细品味,她描写岁月的“可爱”之处在于,虽然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在身边,只记得“被佣人抱来抱去”,但她没有感到缺陷,因为当时他们家的生活是富足而优越的,有老妈、女佣,家里还为她和弟弟请了私塾的先生。虽然母亲不在身边,可还能感受到母爱的存在,记得母亲出洋时,“上船那天伏在床上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
”,感觉到“姑姑的家里留有母亲的空气”。虽然不断搬迁,但家还是美好而温馨的,她认为真的家应该是“合身的”。天津的家有院子、秋千、天井、青石砧,还有可爱的“毛物”一家,家里时常还会举行宴会,是记忆深处最初的“合身”的家。再次到上海,先住石库门房子,对于自己那是“紧紧的砖红的快乐”。母亲回来后,他们搬进了花园洋房,父亲痛改前非,治好吸毒的毛病。这时的家作者认为是“美的顶峰”,“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和谐”,但母亲的存在,让家中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行文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份对亲情亲近的渴望,对家庭温暖的留念。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切的可爱都随着时光而流逝,就如年初一“他们让我多睡一会,醒来时鞭炮已经放过。我觉得一切繁华都已成为过去,我没有份了”,“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把握,繁华没能赶上却一去不复返,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留在心头的只能是回忆时的酸楚与叹息。母亲最终还是与父亲离婚了,只身去了法国,装着漠然送走母亲后,自己只能“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父亲的房间永远是下午,后母不可抗拒地到来,刻毒阴险,终于挑唆起一场殴打,父亲以“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的壮烈,无情斩断了血脉亲情。张爱玲被打得一病半年,才逃离那门闩锈涩的大门,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此时的家在作者心中已彻底崩塌,没有善只有恶,没有光明只有黑暗,没有神明只有魔鬼,刻骨铭心的痛苦让她唯一的感觉是绝望,唯一的欲望是逃离。出生于名门,童年在张爱玲的记忆中确实有过一些美好的回忆,然而她的名门生活并不是那样光鲜与美好,繁华的背后有着无可奈何的苍凉与破碎,父母不和离异,父亲颓废无为,弟弟体弱多病,家道一天天衰落,这一切让敏感的她体味到更多的人生苦涩,以及被命运抛弃的悲痛,在她的心中烙下深深印痕。张爱玲曾说:
“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
论张爱玲《私语》的艺术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