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笼冲黄民富富金山南面坡上的山脚下有一条小冲子, 冲顶和冲脚的田块小, 若站在高处往下看,这些弯弯的田埂像老渔翁背着的渔独笼。故曰“独笼冲”。这里住着不到十户人家,这些淳朴山民的祖祖辈辈踩着陡峭的山路,嗅着山花的芬芳, 听着悦耳的鸟叫, 辛勤地耕耘着山下的水田和山坡上的洼地。他们足不出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演奏着同一首古老的歌,这是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而今天的独笼冲人有了新的生活,他们像山涧的的溪水,冲击着岩石,溅起水花,一路东去,流进江河汇入大海, 融入世界。不过,当人们离开故土时,会产生那种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一轮红日从独笼冲的东山嘴冉冉升起, 灿烂的朝霞抹红了对面山坡上的苍松翠柏绿竹, 抹红了山脚下的一所农家小院。简三奶站在院外的门前, 拉长声音喊了几声“三爷”, 没有应, 三奶有些不耐烦了, 一扭屁股转身走进院内, 走进厨房自己吃了早饭, 边吃边唠叨:“一辈子都是这样, 早晨不吃饭,按活做,今天又不叫你干活了,大清早还是往外跑,饿死你这个死老头子。”俗语说:“打的亲骂的爱”。三奶和三爷两口一辈子都没吵过嘴, 他们情投意合,相濡以沫地过到了这般年龄,三乡五里的乡亲们无不羡慕这一对恩恩爱爱夫妻。三奶五十年前是史河西岸孙滩湾一位叫孙荪的姑娘, 天生丽质, 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在到处唱语录歌和样板戏的年代,孙荪姑娘是公社农业中学的学生,又是该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演员。每次演出时她撩开清脆的嗓子在台上报幕、领唱,台下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艳羡的目光。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本孙滩湾的小伙子没有娶到她,而嫁给了富金山独笼冲的简三,原因是孙滩大队支部书记谢麻子搞两迁八必,强行拆掉老百姓的住房,把社员们都撵到山头上去了,害得老百姓连菜吃都没有,在那“低标准瓜菜代”的年月,没有菜吃怎么过日子,谢麻子在公社院内挂花,老百姓在山头流泪。富金山虽然没有金子,但柴草方便,在山上可以开点荒,种点粮食种点蔬菜,还可以打野菜,一年喂一条大肥猪。简三凭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娶来了孙荪姑娘。孙荪出嫁的那一天,没有现在青年人那样风光,没有去“雅典娜”穿上婚纱,没有在摄像机前留下青春的倩影,也没坐贴大红双喜的小车,而是穿着红鞋红袜红袄子,头上扎个红头绳,在她的小姨和一位堂姐的呵护陪同下,走过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桥,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冈,来到独笼冲。那一天简家也没举行隆重的婚礼,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她一头扎进了洞房。洞房花烛之下的简三, 穿一身中山服, 圆口鞋白袜子, 分线头( 那个年代老少皆宜的发型), 他浓眉大眼, 眉宇宽广, 厚厚敦敦的鼻子, 显得壮壮实实。孙荪姑娘感到高兴, 感到他有山里小伙子的淳朴又有城里青年的帅气。孙荪姑娘在此以前只和简三见过一面。头一年八一建军节, 公社农业中学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去各大队巡回慰问演出,在独笼冲的半山坡上的谷场上搭个戏台。孙荪姑娘的小姨告诉简三:报幕的有两个女孩,不要认错了, 在第二节目中站在前排领唱《山东柳琴》的那位姑娘就是孙荪; 她又告诉孙荪:在幕后为演员送水,身穿月白短袖青年装的那个小伙子就是简三。演出结束后宣传队员们抬着汽油灯,打着红旗,敲着锣鼓,一路歌声回学校去了,而小姨留下了孙荪姑娘,独笼冲打谷场边的老槐树梢的一弯上弦月已经薄近山头,瓦蓝瓦蓝的夜空繁星点点,月光朦胧,山上秋虫争鸣,田野里蛙声一片,一阵阵的山风裹
独笼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