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学案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体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和历史意义。
运用:论述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革命烈士为了革命理想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树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理念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一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材料一:两幅晚清时政漫画
图一 图二
?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实行了旨在挽救统治危亡的“清末新政” 。如实行经济自由,奖励实业。这些措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政府又组建“皇族内阁”,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洲贵族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这令立宪派大失所望,遂同情或转向革命。
2.“清末新政” 与辛亥革命有怎样的关系?
?武昌起义有什么有利时机?
结论: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 ;钦定颁行法律,并总揽司法权;臣民有纳税、当兵等义务。 ------摘选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国务总理副署之;凡中华民国公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摘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比分析《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归属
政权组织
民权保障
《临时约法》的性质:
《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合作探究三
阅读下面的历史对白,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落入袁世凯手中?
(说明:本对白是根据历史史料改编而成,只能反映历史的大致过程,并不能做为历史证据。)
人物介绍:
隆裕太后:宣统帝年幼,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代表清政府)
袁世凯:手握北洋六镇军政大权。
孙中山:武昌起义成功后,于1911年底从海外回国。(代表革命派)
黎元洪:时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代表旧官僚)
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英国驻华公使。(代表帝国主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
隆裕太后:袁世凯,哀家命你火速带
辛亥革命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