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性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浙江、山东、江苏、上海等地陆续有一些合作性教学的研究成果。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项从教学领域全面探讨合作学习的大型实验研究,此项研究试验单位涉及山东、广东等九省市的百余所学校,历时长达六年。
近几年来,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三疑三探”、“三探一练”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性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对现行采用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合作学习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进一步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把课堂互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这种新型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将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和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创新性:是以新思维、新创造和新时效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和理论体系。
2、理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都越来越注重合作探究精神,因此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广,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三、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为根本目的,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理论体系。能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题研究的意义:(1)通过这种新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流程模式,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3)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成绩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效益。
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思考、认识到行动,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探究精神,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从而促进教师成长,做一名从教学到搞教学研究的新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挖掘学生合作潜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品质。
2、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树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新型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在我们学校试行,更要推广到周边学校作实际验证,最终实现在全县及更大范围内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设“疑”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2)、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指导艺术。
(3)、“三结”的有效性进程研究(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全班总结)。
(4)、“四练”的时效性及策略研究(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拓展训练、创新训练)。
(5)、小组预设讨论过程中学生“兴奋点” 的捕捉与有效引导。
六、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运用“一‘疑’
课题结项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