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质量和演变趋势,本文立足于城市这个中观层面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建立了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模型,并以兰州城市为例,评价分析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和演变趋势。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兰州
就评价方法而言,主要有模型法[1]-[3]和问卷调查评分法[4]-[5]。其中问卷调查评分法是基于满意度评价的一种主观评价方法,是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模型法是较为开放、活跃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标准化法等,然而,这些现有模型已不能满足于人居环境评价的需要。因此,本论文建立了相关评价模型和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证实吻合度较高。
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Doxiadis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他认为人居环境“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包括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等各种类型的聚落”。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仅有10余年,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但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总体来说,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现在人类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王鸣等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两类[4];陈启明认为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6]。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成为每个城市的迫切任务。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论来说,指标体系固然越多越好,但是过多的指标会带来不必要的繁琐,因而我们往往只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当中。但是,为了做到针对性又不失全面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
本文在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层次性和精简性的构建原则上应用了较为合理、可行的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之后,进一步综合评价地域的自然生态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需求状况,确定具体可得性指标体系用于人居环境评价(见表1)。
人居环境评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为辅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定量为主,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处理,进而得出结论并辅以定性分析的方法。人居环境评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为辅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定量为主,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处理,进而得出结论并辅以定性分析的方法。李王鸣等[4]及郭海燕等均采用了以问卷的定性评价方式对杭州市、泰安市进行了评价;李斌[1]及胡和兵等[2]也同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的客观方法评价了兰州城市、安徽省各城市的人居环境;李华生等[3]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对南京市作了定量评价。
本文在现有的评价方法基础上采用了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7],以问卷的方式经过咨询十几位相关专家评判和反馈再评判,得到最终的评判矩阵,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最终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其次,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兰州城市为例客观评价了人居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为了寻找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模糊影响度模型,得到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集。
本文研究区域为兰州市建成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以及红古区)。
兰州市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黄河上游河谷盆地之中,石质山地、黄土梁峁沟谷,河谷川台盆地交错分布,地形破碎,市区南北两山对峙,黄河穿流而过,中心区海拔1520m,与南北两山相对高差500-700m,形成了南北窄,东西长的典型带状城市。 km2。在地理位置上,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中心,东接中原、沿海,西联甘、青、新、藏,是东西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并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联”的地。 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以及西兰、兰郎、兰银、甘青、甘川、甘新六大公路干线在此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同时兰州还是我国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为主的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以兰州城市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