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融入教学,让实践进入课堂
------公开课《城市化》的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在《城市化》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渗透东莞城市发展的生活素材,进行地理图像与文字迁移转换,开展地理知识的文艺表演、辩论比赛、模拟活动、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活动,将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入教学,让学生课前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素材、实践活动、教学效果
公开课是学校展示和研究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活动之一。上课教师要努力求新求异求进步,这样,既爱护了自己的名声,也尊重了他人的光临。“求新”要求充分体现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求异”要求教学情境与活动的内容、方法与他人,甚至自己过去已有的方案不同,拥有自己的新变化、新特色。
在《城市化》公开课的教学中,本人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将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入教学,让学生课前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进入课堂,从而达到求新求异求进步的成长目标。
一、充分挖掘和渗透东莞城市发展的生活素材,让教学倍感亲切、具体、生动。
城市化是20世纪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潮流,也是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综合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乡土知识熟知,但是零散,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很想知道全部。
上课开始播放约二分钟《东莞改革开放发展成就》视频资料,提出东莞发展过程,体现了20世纪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潮流是什么的问题,引入新课。接着通过五组看图说话,唤起学生是熟非熟的乡土感应,上升到城市化过程的感性认识和理论总结:城市化的内涵。
1、看图说话:东莞行政中心文化广场和松山湖高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前后不同时期航拍照片(图略)反映了城市化中土地用途的转变是什么:
。
2、看图思考:下列弃耕、圈地图片(图略)反映的现象算不算实现了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呢? 。
3、读图思考:下图是东莞在城市化过程中三大产业
的产值变化折线图,判断图中A是产业,B是
产业,C是产业。前者产值增长较少,
后两类产业增长很快。
4、读图思考:下图是东莞市1978年和2007年三大
产业扇形结构图,它和上图一样,反映了在城市化中
经济结构的变化: 。
5、读图思考:左图是东莞
改革开放以来,从事三类产
业工作的人口比重变化折线
图,右图东莞解放后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
变化折线图。它们反映了在
城市化中人口迁移的过程是:
。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样,乡土地理材料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教学,能使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学生感到我们的教学亲切可信、生动具体、易懂易学。
二、突出显示地理图像与文字能迁移转换特点,让教学不断翻新,深入浅出。
地理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去呈现地理知识,知识迁移转换能力是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材施教,借助相关的图文之间、图表之间、图图之间和文字之间进行迁移转换,重新思考,产生飞跃,获取新知识。这样层层翻新,能够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讲解城市化八个具体变化,我基本上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具备的,或者老师上网搜索的图像知识之后,归纳总结、填空成文。
看图归纳
[职称论文]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地理教学论文:将生活融入教学,让实践进入课堂全国通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