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D
明》诗,就是他在池州的代表作。
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曾在明天启末年任池州大守、崇祯末年翟池太兵备道,两度出守池州的顾元镜赋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古乐器)。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古盛酒器皿)。”山西蒲州张邦教,明嘉清四年(1525)引由进士出任池阳郡同知(郡丞),后官至陕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职期间,“留意山水,赏表杜樊川遗迹,因自号曰‘惜花人’”(见《杏花村志》卷四),并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联曰:“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的第一个建设贵池杏花村的山西人。上述史实证明,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处”,就是贵池杏花村!
清代贵池杏花村人郎遂(字赵客,号西樵子)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传世。在我国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县志、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可谓凤毛麟角,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唯有贵池《杏花村志》,杏花村堪称“天下第一村
”。
清代翰林院检讨侗(字展成,号悔庵)《题杏花村志》诗曰:“从来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家武陵住,也编仙史记桃源。”(引自《杏花村志》卷五)清代名士、贵池棠溪乡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为郎遂《杏花村志》赋诗曰:“著出名书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宁止一丘壑,还情如椽纪太平。”(引自《杏花村志》卷一)清代诗人、贵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诗曰:“相传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两共幽。”(引自《杏花村志》卷七)由此可见,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诗后,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热衷修建这一名村,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了一片方圆十余里古色古香、景色如画、蜚声四海的名胜古迹风景区。明弘治?F池鸾乡人、隐居梅山的贡元沈昌(号野航)有《杏花村》诗云:“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引自《杏花村志》卷五)
唐以来杏花村几度兴废,相传盛时杏花村有老杏万余株,连绵十里,绚烂迷观,堪称盛景。至清康熙年间已有名胜15处、建置35处、古迹25处,相关诗词歌赋题咏达千余,逐步形成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景观群落。
到现代,在杏花村旧址的基础上建起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路二水三区”。目前,一区民俗体验区已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形成了环绕景区的8字形陆上和十里杏花溪水上两条观光线,打造了北村口红墙照壁、问酒驿、唐茶村落、十里桥、梅洲晓雪、窥园、云泉硅藻泥憩园、百杏园等多处重要景点。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围绕实现“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两大目标,坚持 “生态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山水农耕、江南村落、传统民俗、盛唐诗酒”四大文化,努力创新八大旅游业态,已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项目,安徽省“861”行动计划、省级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省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风景区等品牌。到2020年,将建成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30年,将建成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经典田园休闲生活佳境。 杏花村四大文化
一是山水农耕文化。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唐宋之后,尤其是宋代,因杏花的花期与春耕时间节点一致,诗人往往称春耕为“杏花耕”,北宋文学家宋祁曾有诗云:“添成竹箭浪,催发杏花耕”。杏花村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极具江南农耕文化典范,以农兴文、以农助武、以粮酿酒、农忙赋诗、农闲听戏,杏花村的农耕文化,不仅仅在牧童田间的画面里,还深深的烙印在杏花村的历史传承里。建成后的杏花村,把农业种植、观光休闲、家庭体验融为一体,并适时举办“春耕大典”等?r令节庆活动,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再现中国式的农耕文化。
二是江南村落文化。杏花村构建的是唐朝村落的点状布局,体现的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画意境,分别打造出明清时期古村落、唐宋时期古村落、楚汉时期古村落、春秋时期古村落、商周时期古村落和原始筑巢式古村落等。展现中国古代村落文化,呈现中国古民居缩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