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 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3、《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二)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 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 并作赏析: 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3、前人曾称此诗“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 而是一首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 “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3、为什么说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试以此诗作分析说明。(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前八句诗中,诗人描写了那些意象? 2、思考:春天的花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说它“似霰”?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是怎样描写春江月色的?表现春江月色怎样的特点?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中“徘徊”两字用得非常传神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复”“沉沉”“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总结】即景抒情诗有什么特点,鉴赏此类诗歌有何方法?写写你的认识。答案(一)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3、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二) 1、睡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升起圆圆的明月, “我”与远方的亲人同时看它升起。诗人将所念之人托出,两者紧密结合,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从张九龄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来看,它不是一般的情诗, 而是
即景抒情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