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之阴阳
中医药之阴阳
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可知,夏天渴过了头时,我们接连不断地喝水,还是口渴,但吃一片西瓜---不管是否冰镇的,就立即能解渴,并且能管很长时间不需要再喝水。
在夏天的烈日的暴晒之下,很多植物都焉了,而西瓜在烈日下毫无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西瓜是寒性的,只有寒性的东西能耐酷热。所以人食用后能立解暑热。同样是水份,中性的水却没有这么明显的功效。
而附子,中药中的大热之物,只能生长在长年不见阳光的深林沟壑之中。能在这种阴凉之地生存,说明附子是热性的,所以人食用后,能治寒性之病。
这个例子源于百家讲坛,也是中药寒热之性的典型例子。
当然药性,并非这么简单。与阴阳五行人体经络等结合起来,其药性及应用变化极为繁复。
举上面这个简单例子,仅是便于理解。
如果有兴趣看看中药图谱,就会发现,凡热性药材多半生长在山的背阴面、树下、沟壑之中,而寒性药材多半生长在向阳、温暖的地方。
我们日常的食物多是中性的,当身体内部发生不平衡现象而引发疾病时,需要食用这些偏阴或偏阳的食用予以调节,回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比如食用姜,也是一味中药材。其性温,按阴阳而言,属阳。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当知道,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姜--尤其是野姜,必定生长在阴凉之处,比如沟沟渠渠中,属半喜阴的植物。故其性温,因其温才不畏阴凉。
我们受寒后,得了风寒性感冒,只要切一点姜,炖上红糖,服上一、二次,必愈。中药调偏补弊,寒病需温药。
性温与性热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所有小小感冒就不能用性热之药,凡事过犹不及,走过了头就会成为另外的问题。
感冒在中医中分风寒、风热、暑湿等等。
风寒性感冒,其最典型的症状为流清鼻涕,畏寒。这种情况属寒症。才能用性温的姜治疗。
如果鼻子发热,一点鼻涕也没有,千万别用这个办法,否则越治越重。风热要用凉性的药。
早些年有一次我父亲感冒,属风寒性的感冒。
找一位当西医的朋友开药,那位朋友正在自己看中医书,就照本宣科下了一副治感冒的中药。结果回来煎完喝下去,不一会那清鼻涕如同开了水龙头。
赶紧回去找那朋友,那朋友一看,坏事了,药下反了。本来是寒性的病,需下温性的药;结果当成了风热感冒,下了味凉性的药。结果加重了病情。
现在许多西医喜欢开中成药,患者吃后,有的感觉有效果,有的一点效果没有,有的还有反作用。西医连疾病的最基本的寒热燥湿都弄不明白,就敢开中药,也算是他们的勇气可嘉。有效果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没效果是理所当然。不是药不管用,是人不会用。
附: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的本义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人的日常行为上升为经验,经验上升为哲学,哲学升华为信仰。
哲学是对事物的高度提炼,是经验的总结。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各种学术及宗教、包括平常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但相同的一点的是: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
唯物论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由矛盾构成,矛盾无所不在;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这就是一种时空分析方法。矛盾为空间状态,发展为时间状态。二者构成由时空组合成的世界观。
古代含道家思想的著作《淮南子》也将世界称为宇宙,宇者上下四方,表述空间;宙者古往今来,表述时间,也是一种时空结构。
佛教则是从认识论出发,人所认知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及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生命结构,这是空间表述;人所认知的十二因缘为生命流程,是时间状态。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时空体系。世界一词就是出自佛教经典。
而现代科学对世界的分析也是如此,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构成四维时空,时间与空间组成世界。
而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也是一个时空结构,阴阳表述空间状态,五行表述时间结构;这是一种世界观。正如在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定律,并可根据一定条件从定律中推导出相应的结论一样;阴阳五行也是从宇宙万物中归结的时空定律,亦即古人对世界或者说宇宙的理解及抽象性概括。这个阴阳五行就是个公式,可将相应的现象纳入这个公式,从而得出所需的结果。
世界观不是唯一的,侧重点不同、角度不一,所以也就无所谓对错是非之分。
阴阳本义
阴阳指事件相对性概念,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描述。任何事物,只要纳入一个系统,就可对其进行
中医药之阴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