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窗效应”的课堂纪律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破窗效应”的基础上,将“破窗效应”与课堂纪律互相结合,分析了课堂纪律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课堂管理的改革方式,重点剖析了“破窗效应”对纪律管理的启示,从教师出发,分析教学方式的改革,把全新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纪律,让教师能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根本的学生角度出发,从产生课堂纪律的源头上解决课堂管理上出现的问题,预防“破窗效应”在课堂上的出现,为现代化课堂纪律管理方式与方向上提供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破窗效应;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心理;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1案例说明
新老师入职,最开始课堂教学时,由于环境陌生和学生陌生等原因,与教学班级学生的接触较少,学生会普遍认为觉得新教师严格所以会保持课堂教学秩序。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教师的上课方式与风格逐渐被学生所习惯,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陌生程度降低,课堂开始出现初步的课堂纪律问题,比如上课时间邻桌或者前后桌交谈。如果将此事件看待为轻微课堂纪律问题放置不处理,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出现上课违反纪律次数与频率会增多,给老师课堂纪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基于“破窗效应”的现象分析
在案例中,起初轻微课堂纪律问题未被即时处理,那么课堂纪律中的不良现象就会不断真多,并且越加严重,最终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这种现象可以用“破窗效应“来解释。
破窗效应[1](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3课堂纪律管理起因
新老师进入课堂教学会有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同学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中遇到困难,由于对于新老师又很陌生,不习惯教学模式,难以融入课堂,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会转变为课堂行为问题;
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新老师进入班级教学,往往会对一些同学的关注较弱,而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会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相比之下会发现自己的关注度较少,于是由于自尊心较强或者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为了寻求注意,在课堂上会制造一些麻烦用来引起老师注意;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当然课堂行为与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例如外向型的人格自制能力较弱,难以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内向型的人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较多压抑在内心,所以性格的差异,加上与新老师对学生性格认知程度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用
基于“破窗效应”的课堂纪律管理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