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教学的三重功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解读文本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一、发问——下饵料,激起思考,启自主探索之行
一位教育家曾言: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发问是教师传授知识、诱发思考、启迪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发问如同渔人下饵料,很有讲究,要做好三点:
——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一个问题发出之后,课堂上立马能形成“群鱼啄饵”之势,左攻右啄,跃跃欲试,最终寻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学生初步掌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对比性问题,让学生在口中填数字,思考:(1)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2) 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第一问显而易见,第二问就很有思考价值,有些学生通过穷尽13至93九种可能,一一列举予以否定,是个办法。而课堂上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受第一问的启发,敏锐地分析出3其实就是几十加3,无论中填什么,除以5结果都一定余3,这样学生对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发问过多,频率高,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跳了多少次都可能不知“桃树”在何处,更不要说摘到“好果子”了,长期如此,学生将逐步丧失思考兴趣。我以为,一般的课,理想的发问应以3—5个为宜。如在学生学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后,继续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我以这样的三个问题贯穿课堂:(1) 3尾数是3,它能被3整除吗?(2)用2、4、6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吗?你有什么想法?(3)孙老师的手机号码**********能否被3整除?你有什么好办法?前两问将学生思维导向于不再只关注末位数,而要通过观察整个数的变与不变,思考得出:与数字总和有关系,进而总结特征。而第(3)问则进一步让学生通过优化去掉O、3、6、9这些直接能被3整除的数字,以及将1、2或1、5组合成能被3整除的和,最后只剩下一个“2”,很快得出了结论。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学生的成长需要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慢”的艺术,缺乏生长过程得来的“快餐结论”,根基不牢,是不可靠的,更有可能因少数优生的“表演秀”而掩盖了全班学生的认知真相。要在发问之后,留有充分地思考、交流、争辩的时间,留有充分地操作、观察、分析的空间。课堂发问之后,多一份期待,就可能多一份深刻,甚至多一份奇迹。在等待时,教师应走进学生,与他们共同经历认知的过程,引领他们向
教师有效教学的三重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