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一 1. 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 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自由物品: 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 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生产可能性边界: 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自给经济: 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计划经济: 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市场经济: 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混合经济: 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 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实证经济学: 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 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规范经济学: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提出行为标准, 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内生变量: 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 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存量: 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流量: 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局部均衡: 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 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 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 选择), 即根据预算约束, 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习题二 1. 简释下列概念: 需求: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规律: 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的变动: 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供给: 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规律: 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 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供给的变动: 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化。需求的价格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需求的交叉弹性: 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供给弹性: 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均衡价格:
概念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